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国内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水平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应用的心理技术研究与推广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是面对目前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少,“一对一”的个别心理辅导形式不能适应面向全体学生的防御性心理辅导要求。因此,提高心理辅导的覆盖率和有效率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及其产生指导性的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的确是刻不容缓。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兼修心理辅导课的我来说,思考如何运用心理辅导知识,切实的为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服务,是我研究学生心理的最终目的。
于是,我根据班级状况和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作文恐惧症”,依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坚持写日记的方法,开展以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素质,充分挖掘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椐我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有几个原因:1、老师所要求写的内容不熟悉或者自己从没有经历过,写起来就觉得无从下笔,或胡编乱造。2、学生写的作文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常常被判上“事例平淡、不典型、没有意义,句子表达不规范、比喻不贴切”等弊病,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要求好象高不可攀,因此对作文提不起兴趣。3、有好些学生写作文时,不管内容是自己经历过的还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都觉得没有什么好写,三言两语便写完了。内容空洞,语句简单。4、有好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常遇到的困难是想说说不出来,想写不知如何表达或言不达意。而这些学生往往是读书少,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
根据以上几个原因,经过分析,我觉得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摆脱盲目追求高效,走捷径的应试教育思想,学会尊重学生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习作欲望,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
如何帮助学生跨越这种恐惧,我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写日记。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日记带给学生的巨大好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学生与自我;它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学生与我的心;它就像温馨的家园,让学生在其中快乐的成长,它就像一个“过墙梯”,让学生爱上了用文字来表达和倾诉自己,从而跨越了恐惧写作的高墙。
1、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
人,需要适当的倾诉。虽然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但他们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人,同样是个富有情感的人,他们同样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就是缺少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生活、学习中的成功与快乐,需要人来分享;生活、学习中的不快与困惑,同样需要对象来倾诉。尤其是伤心时,更需要来发泄。
那么,我认为日记就是一个最好的倾诉对象。每天写日记,就是学生倾诉的机会,就是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良机。
2、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同时又值得我们去细细地体味、咀嚼。当我们回忆起童年的一幕一幕,是那么的幸福。为此,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下自己成长过程的足迹,让他们在这些足迹中不断成长。相信等他们长大以后,再翻开这些成长的足迹时,他们一定会无比地快乐。
3、加强师生间真诚地交流。
现在的学生,他们懂得的事情很多,同时,碰到的困惑也不少。再加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又不强,很需要我们大人来给他们以引导。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是不愿面对面地亲口对老师、长辈倾吐,与我们交流(其实有时候,我们大人也不喜欢与人面对面地交流,笔更能表达感情)。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日记来与老师交流,倾诉自己的情感与迷惑。我们老师就可以通过批阅日记来与学生交流,与他们共同探讨,为他们排忧解难、指导行为,让他们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同时,通过日记,师生间也能消除一些误会与隔阂,我们从中来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有助于师生间和谐、真诚地交流,促进彼此间的共同提高。
4、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所谓日记,就是指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我一直是教高年级的,所以一直强调学生写日记时必须写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与真实感受)。这样,学生每天通过写日记,记下生活、学习中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长此以往,学生的生活感受就会得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得以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健康成长。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实也包括我们部分大人),很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很多事情都只有三分热度,但不能坚持到底。俗话说得好,日记日记,天天要记,一天不记,就会忘记。日记,就必须坚持天天写。这样,学生在每天写日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做事坚持到底、持之以恒的习惯,这对他们是终生受益的。
另外,每天要写日记,对于有些同学来说,确实是件头疼的事,因为他们觉得每天没有什么事情可写。这就需要学生留心观察,注意身边的每一件事,不断积累生活感受,并勤于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主动积累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服务。
为了真正发挥日记的作用,我认为一定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感受写日记的快乐,不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反而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享受,有话就说(我有一学生,曾经一个晚上写了9篇日记,且质量很高。每天写几篇日记的同学很多),这样,日记的作用才得以真正的发挥。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事情,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值得我们去体味,记载。生活中处处都有问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就看你是否是个有心人。我们有很多同学觉得日记难写,每天不知写什么好,我想主要是因为平时不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不注意积累生活感受,碰到问题不能勤于思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所以学生才感到写日记的困难。
为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
其次,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写日记,并不像写其它各类文章,有很多的限制,日记只求记下自己所做过或经历的事,且加上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啦。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写日记时不必顾虑太多,只要把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心里话表达出来就可以,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的日记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价值的。
第三,要引导学生多自由倾诉。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记日记看作为倾诉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自由倾诉,让日记来分享自己的酸、甜、苦、辣。
这样,学生每天就与日记为伴,让日记来分享自己的一切,无形中多了一个知心朋友,有利于健康成长。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必须引导学生坚持下去,写日记贵在坚持。同时,我们老师也要认真对待学生的日记,不要简单地批阅、检查,要通过日记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写日记心得交流会,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切磋,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让学生体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的学生做个有心人,勤思多练,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内心情感,与日记倾诉,定会感受到日记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定会在大量的练笔中,思路得以开阔,文笔更为流畅,写作水平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提高,自然而然的跨越过恐惧写作的高墙。
几年来,我的学生经过坚持写日记的心理辅导活动,终于越来越爱表达,越来越爱写作。当作文比赛的消息传来时,他们的表现已不是几年前的无奈、沮丧、恐惧……而是自信满满、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我感受到这样的心理辅导虽然立时很长,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受用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