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精细化设计”教案之四《母亲河》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2-09

我的精细化教学——歌曲《沃尔塔瓦河》韵律感体验的教学设计

一、总设计意图及思路


  歌曲《沃尔塔瓦河》是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母亲河》中的第二首演唱内容,是根据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填词编配。曲中所描写了捷克民族的母亲河沃尔塔瓦河由南向北纵贯美丽富饶的国土,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填词后的歌曲继续延伸了爱国的热情,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韵律感,更好地表现歌曲,成为我的精细化教学的探索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具有表现力的歌声来演唱《沃尔塔瓦河》,从歌声中感受作品的意境,体验母亲河的秀美瑰丽和波澜壮阔。


  2、感受和体验6/8拍的韵律,准确把握音准、力度及调式的变化演唱歌曲,从而感受和体验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作品所起的作用。

三、 教学重点


  歌曲韵律感的体验

四、教学难点


  1、歌曲节拍、节奏韵律的表现


  2、歌曲乐句及力度的表现


  3、歌曲调性色彩的感受


  因此我的歌曲韵律感体验的精细化教学主要通过三个步骤进行。


  (一)歌曲节拍节奏的韵律体验

  (二) 乐句与力度的韵律体验


  (三)段落与调性的韵律体验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   歌曲节拍节奏的韵律体验


  首先请学生聆听沃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弹奏两遍,问学生哪一遍旋律更能表现奔腾不息的河流?


  对比感受到六拍子比三拍子更具流动性,了解6/8拍的特点,接着随着旋律划拍感受。


  节拍感受过之后再看歌曲的主要节奏×× × × × × × × ×︱,划拍念节奏,提问学生这样的节奏有何特点?(表现出波涛起伏,摇曳动荡,奔流涌动的形象),之后要求用稍慢的速度划拍唱谱。


  唱谱后提醒学生每句弱起,每小节第一拍要唱得强一点,唱lu进一步体验6/8拍的韵律。


  (设计意图:《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过程。所以聆听辨别成为我的歌唱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通过比较听辩去感受出六八拍的流动性,了解节拍的特点,掌握歌曲的主要节奏,在节拍节奏的韵律中熟悉主题旋律。)

 


  (二)   乐句与力度的韵律体验


  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划分乐句,或者请学生给乐句适当的地方加上唤气记号?


  在歌曲学唱中乐句一般是根据歌词划分的,按照歌词的句逗划分为一个乐句,同时也是唤气的地方。以主题旋律为例,学生是这样划分的在我的祖国波西米亚群山中,有两条美丽的清泉奔流长,接下来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划分填词演唱。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气息不能满足这样较长乐句的表达,那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和演唱角度重新划分,同时注意词语或词组的完整,重新划分后变成在我的祖国波西米亚,群山中,有两条美丽的清泉,奔流长,在体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大小的唤气记号,小的唤气记号提醒我们要唤得快,衔接快。


  接下来是力度的体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是先启发学生笔划出旋律的线条,不难发现旋律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接着引导学生力度随着旋律的起伏而作相应的变化,请学生给旋律加上力度记号,再激发学生体验自己的二度创作,同时启发学生联想沃尔塔瓦河的瑰丽秀美,试着用优美抒情的声音去表现。


  (设计意图:在节拍节奏的了解感受中初步体验了歌曲的韵律,乐句与力度的表现则进一步体现了歌曲韵律体验的精细化。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实际的体验重新对乐句进行划分处理,引导学生进行旋律与力度的比较分析进行简单的创编,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三) 段落与调性的韵律体验


  首先请学生聆听下面两句旋律,比较它们在色彩上哪句明亮,哪句柔和?


  36 7 1 2 3 3 3 344.︱33 ︱与 14 5 6 7 1 2 3 452 433


  第一句柔和,第二句明亮。色彩柔和为小调式特点之一,明亮为大调式特点之一。


  歌曲第二乐段变成明亮的大调,接下来教师弹奏这两个乐句 14 5 6 7 1 2 3 452 433 ︱与62 3 4 5 6 7 1 237 211 ︱,旋律的变化又表现出沃尔塔瓦河怎样的形象?学生对比聆听后唱这两句谱。


  接着启发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试着分析这两句力度有何变化?第一句渐强,第二句再弱起渐强,接下来带着学生唱la表现出旋律的起伏;然后唱词体验沃尔塔瓦河明朗、壮丽、欢畅的形象。


  汹涌澎湃的沃尔塔瓦河又将有何变化,旋律会如何发展呢?歌曲的最后乐句有何特点?同样启发学生对比36 7 1 2 3 3 3 344.︱33 ︱与36 7 1 2 3 3 3 344.︱33 ︱感受色彩的不同?辨别哪句是大调式,哪句是小调式?听辩录音。


  请学生对比两句谱,发现有何不同之处?不同在升do的出现,使得音乐明亮、坚定,描绘出沃尔塔瓦河的豁然开朗、意气风发地奔向远方。对比唱谱体会。


  这是歌曲的第三乐段,用la哼唱,感受调式调性的变化和情绪的变化;填词演唱,表现出沃尔塔瓦河汹涌澎湃、豁然开朗的形象。


  (设计意图:歌曲中音乐形象的变化主要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来体现,因此歌曲段落和乐句间调性的对比是这首作品的创作特点,所以段落间调式的掌握和感受就必然成为教学精细化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一特点并了解音乐要素中调式调性的部分知识,还是采用了对比聆听感受,再唱谱实践的方式,从而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

 


  (四) 歌曲的完整演唱


  以上是歌曲《沃尔塔瓦河》的韵律感体验的教学精细化,之后是歌曲完整的表达,在唱词前可以先带着学生在沃尔塔瓦河的音乐中朗诵歌词。因为这首歌曲是由斯美塔那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填词而来,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我选择了乐曲版本作为伴奏,先从沃尔塔瓦河的两个源头的听赏开始,到汇集成浩浩荡荡的大河,再用我们的声音去表现出沃尔塔瓦河的瑰丽秀美、波澜壮阔和汹涌澎湃的形象,演唱前提醒学生注意节拍节奏的韵律,乐句、力度及调性的变化起伏,看好老师的指挥。

 


  总结语:通过这节歌曲精细化教学,让我觉得有难度的歌曲要给学生多种方式感受,而感受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聆听。在歌曲的教唱过程中我安排了聆听感受,比较听辩,对比聆听,获得感受后再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是有基础的,是发自内心的。在歌曲教学中,我尝试了把学唱歌曲和处理歌曲有机结合,做到边学边处理,把情感启发贯穿在歌曲教学始终,使得教学更具生动性和有效性,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以情代声,以声传情,作为担当的教师还应尽力地分析教材、分析自己的学生,准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细节,如自己情感的投入,范唱的准备,歌曲的伴奏,适合学生演唱的调性的选择等等,认真对待教学,认真对待学生,努力做到让学生同时也让教师自己不畏惧、不厌烦音乐课上的歌曲学唱,用心教好、唱好每首歌曲。

 

精细化教学设计之五《母亲河》.pp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