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问题提出:
在前一个阶段本盟区主要以材料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教师们明确了材料对创建美术区域的重要性,材料是幼儿进行美术创意活动必不可缺的媒介。现参加盟区研训的老师能够在班级设置材料区,平时经常与幼儿、家长从大自然、生活中收集大量的材料加以整理归类,不断充实到班级材料区,并能随着活动的进程不断调整更换,教师也注重开发一些能够调动幼儿参与兴趣的新材料,挖掘材料在美术区域中的价值,利用这些材料与幼儿共同创设班级环境。另一方面总结出以材料为载体设计美术区域的线索:彩绘涂鸦、 堆叠造型、借形想像、美化装饰、改变形状、重组设计,有了这些线索老师们拿到不同的材料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总能设计出一系列有趣的美术创意活动来。
但是在学期末的调查问卷以及对观摩活动中遇到问题与困惑的梳理中我们发现,我们对美术区域的困惑不仅仅涉及到材料方面,还有观念、指导策略方法等,现将主要内容梳理如下:
1、美术区域游戏化体现不足容易与分组教学活动混淆。
我们需要厘清:什么是游戏?什么是美术区域游戏活动?
2、目标制定:目标笼统宽泛,目标过难或者过易。
我们需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
3、教师指导:
1)心中无目标,放任自流,教师只停留在材料的提供上,幼儿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反复操作,在原有经验上重复缺乏经验的提升。
2)教师干预过多,示范模仿学习,如:提供图片、范例让幼儿复制、临摹,缺乏创造,或者在指导中不自觉的传达了某种模式,让幼儿操作进入模式化的误区。
3)缺乏对指导时机、指导方法的思考,指导缺乏层次性。如:材料提供。
4)指导中强调技能技巧,不注重幼儿探索与体验。
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我们不仅需要从教师出发,更需要研究幼儿,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对幼儿活动进行深入的持续化的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情况,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如:是材料的问题(材料粘贴是否牢固、材料太多太少、幼儿拿取不便);幼儿经验;活动内容;还是指导策略等方面的问题等。
4、围绕主题设计美术区域活动时,活动往往不够丰富,设计4个以上时就感到困难。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美术区域设计的线索,熟悉表现形式,以使我们的美术区域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为幼儿创设多元化的感知与表达美的机会与条件。
以什么路径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的解决困惑,提高美术区域设计指导水平呢?我们无疑要关注艺术教育的目标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创造美。而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如何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与创造美呢?
《指南》艺术领域“尊重幼儿的表现与创造”中提出“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可见,幼儿自发的表现与创造离不开经验与素材,经验与素材是幼儿自发表现与创造的基础。儿童的经验与素材源自何处?源自生活中细心的观察体验。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的过程也是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的过程。观察什么?《指南》“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特征,感受和欣赏美”中又指出“让幼儿观察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它物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等”。
由此可见,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要倡导生活化,倡导为幼儿提供一个细心观察、体验,并引导幼儿用自己语言描述发现、创造美的机会和条件。
《瑞吉欧—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说过整个发现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所以让幼儿观察体验描述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果以此理念建构我们的美术区域无疑有助于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也将突出美术区域游戏化的功能—“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蒙台梭利借儿童的口发出过这样的呐喊,朱家雄教授告诉我们对于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让我自己做”说的是儿童需要游戏,需要真正的游戏,而非成人控制下的“游戏”,“请帮助我”说的是儿童也需要在游戏中得到成人的指导,因为在“更具知识的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用当今的话来阐释,那就是要开展所谓的“指导性游戏活动”。
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美术区域活动还原于低结构的游戏活动,定位于在美术游戏活动中介入教师的指导策略的研究。强调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以观察体验、感知表达为切入点,贯彻《指南》精神,结合美术前沿的研究动态,引导教师观察研究儿童,初步尝试以幼儿美术关键经验做为依托,为幼儿创设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机会和条件,研究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与创造的美术区域环境打造的思路,活动设计的线索以及教师指导评价的方法。
二、研究思路:
1、确定活动内容—感知表征对象: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表征对象,使之源自幼儿的生活,能够让幼儿细心观察,获得亲身体验经历。
2、创设美术活动区域:提供一个场所,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激发幼儿观察感知,欣赏,进行视觉语言的探索即象征性的表现美的行为,让幼儿熟悉各种形式的技巧,如:绘画、手工,体验共同创造的乐趣。
3、制定活动计划:
4、观察了解幼儿观察感知,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创意的过程,如:自由表现、自由认知、自由象征。教师在此过程中为幼儿的观察体验、感知表达提供有效的支持。
5、收集积累幼儿活动的资料。
三、研训目标:
1、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熟悉美术领域的发展目标,教育要求。
2、了解《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美术领域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与信息,拓展研究思路。
3、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尝试有目的地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美术区域活动环境,研究美术区域环境创设的要求、方法。
4、围绕活动内容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研究幼儿在活动中将获取的新经验,并进行条理化的梳理。
5、关注幼儿自主表达的过程、方法、表达方式,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与需求,分析幼儿的创意表达行为,结合作品分析他们在活动中成长与收获以及遇到的难点,体验美术区域游戏化后幼儿用自己方式表达作品所带来的惊喜。
6、针对观察收集的信息活动作品分析幼儿的表征行为,在幼儿需要时介入,给予支持性指导,帮助他们延伸想像和创造,探索美术区域中教师适宜的支持性指导策略,提高教师美术区域的观察指导水平。
四、具体时间安排:
时间
|
地点
|
主要内容
|
形式
|
要求
|
目标
|
备注
|
9月
|
网上
|
制订计划
网络交流计划
|
网络交流
|
教师参阅计划
|
1、制订计划。
2、在盟区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
3、让本盟区教师了解本学期本盟区研究内容及安排。
|
18
|
蓓幼
|
材料创意修改情况交流
|
讨论交流
|
补充材料、修改完善
|
交流上学期各园所交材料的修改情况,各园所进行修改完善。
|
18
|
进修学校
|
《指南》背景下美术前沿信息
|
讲座
|
各园学习后进行收获的分享交流
|
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了解美术领域的发展要求,了解在《指南》背景下幼儿园美术领域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与信息,拓展研究思路。
|
25
|
10月15日
|
蓓幼
|
第一阶段成果整理
案例、活动设计、材料创意超市
PPT、电子稿
|
交流
|
整理的案例、活动设计材料
|
1、上一阶段研究成果交流:案例、活动设计、材料素材库
2、报各园选择的美术区域活动内容(感知表征对象),每个年龄段至少2个
3、讨论美术区域活动计划格式与要求。
|
商量
|
待定
|
蓓幼
|
1、美术区域观摩研讨活动。
2、案例交流
|
观摩研讨
|
观察记录
|
1、交流基于感知表达的美术区域活动设计线索。
2、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操作行为,归纳操作中遇到的难点,提高在美术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能力。
3、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指导策略。
|
|
待定
|
待定
|
各园美术区域活动计划交流
|
交流推荐
|
带活动计划(每家幼儿园提供3个不同年龄段各2个)
|
1、通过交流活动计划拓展基于感知表达的美术区域活动创意思路。
2、根据活动方案甄选出本学期开放、交流的幼儿园与教师
|
|
11月19日
|
金地名京幼儿园
|
1、美术区域观摩研讨活动
2、美术区域活动案例介绍2个
|
观摩研讨
案例交流
|
观察
记录
|
1、研究美术区域活动流程 。
2、交流围绕幼儿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区域活动组织指导策略,梳理美术区域活动指导菜单。
3、分享有目的的收集美术区域活动材料、打造美术区域活动环境的方法。
|
|
12月17日
|
待定
|
1、主题化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
2、美术区域活动案例介绍2个
|
观摩研讨
案例交流
|
观察记录
|
1、在活动中继续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聆听幼儿的想法,思考幼儿的需要,归纳操作中遇到的难点,寻找造成难点的原因,进一步提高在美术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能力。
2、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指导策略。
3、感知与表达的美术区域活动案例分享。
|
|
12月
|
六家幼儿园
|
本学期美术区域活动资料的整理
|
交流
|
每家幼儿园提供小、中、大年龄段各2个已完成的方案
|
1、相互借鉴基于幼儿感知与表达美术区域的创意思路及方法。
2、分享美术区域环境照片与幼儿活动作品。
3、整理观察记录。
4、汇编成册。
|
|
1月
|
待定
|
汇编美术区域成果
|
编印材料
收集PPT
交流微电影
|
收集
素材
|
1、整理研究成果。
2、通过整理进一步梳理出本学期盟区活动中需要加强的工作内容。
|
中心组成员
|
网络
|
学期小结
|
网络交流
|
上传小蜜蜂
|
1、提高教师总结反思、能力。
2、通过交流互相借鉴基于幼儿感知的美术区域活动组织策略。
|
|
四、预期成果:
1、美术区域活动指导菜单。
2、修改完善上学期《材料创意超市》中的内容。
3、整理本盟区所有的观摩过的活动设计、交流的案例。
4、根据本学期的观摩情况进行微电影的拍摄。
5、文本材料整理:
1)美术区域活动超市(加环境、作品照片)
2)观察记录及分析
《名称》
----#园##小朋友作品
日期:
如果有加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