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时间得磨合、实践,我们第二盟区的教研活动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还是活动效果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本学期,我们盟区以贯彻《3-6岁儿童发展指南》精神、《纲要》精神为主线,以探究式科学区域活动的创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我们的全员研训工作本着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改善实践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来不断改善教师的科学区域实践行为,提高教师科学素养。接下来,我就本学期盟区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指导思想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对科学领域提出了“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本学期我们继续研究在科学区域中根据相应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丰富多样、具有探究性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来解决问题,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本学期重点工作
1、教研活动丰富有序
为了落实盟区全员培训的精神,我们结合区教研室《生长》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盟区进行了相关的活动——计划的交流;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的分享等,参训人数达到85人,参与式培训的形式让大家收获颇丰。
我们能按照不断调研、商讨后制定的盟区教研活动计划逐步开展。本学期我们一共开展了四次现场活动(2次是交流、分享、研讨活动,2次是观摩现场,全体教师讨论活动),培训总人数为129人,其中五幼参加培训人数有42人,世纪星幼儿园参加培训人数有33人,云锦美地幼儿园参加培训人数有17人,茶亭幼儿园参加培训人数有16人,南苑幼儿园参加培训人数21,新百花园幼儿园参加培训人数有1人。(说明:新百花园幼儿园3次没参加活动。)
第一次中心组活动时与每家幼儿园的代表进行了讨论,总结上学期活动的情况,商讨本学期的活动内容,征询大家的意见。
第2—4次活动我们分别在五幼、南苑幼儿园开了现场会,所有培训教师观摩“声光电”、“空气”科学区域现场活动、聆听1个专题讲座,交流了各幼儿园的科学区域开展情况。每次活动后我们都会在建邺研训网、小蜜蜂网站进行活动报道,并在小蜜蜂网站发帖,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讨论、交流自己的实践,这种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更大程度的扩大了培训面。
2、组内研讨积极主动
本学期,我们采取集体研讨与分头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教研培训的聚焦性。每次研讨时,老师们都有备而来,带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对专题活动中的科学区域内容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寻求一个共同的好的做法而出谋划策、互帮互助。同时,在研讨中,我们加强行为跟进的研讨方式,不断地实践——分析——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在这样的一个不断调整、实践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地让我们老师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不断地成长!
本学期我们加强了教师对科学区域创设的把握、如何突破重难点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科学、精练的组织语言的研讨。每次现场研讨不仅仅着重于活动内容的设计,而是和老师们共同分析科学目标,共同探讨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实验、操作活动,让幼儿更有探究性;共同探讨如何把一些操作要求提得更加简明扼要而又清晰易懂,并把这些研讨的过程落实到科学区域的创设中……可以说,我们的现场研讨更关注普及性,更注重实效性。
3、科研资料详实具体
由于第二盟区教研活动是实践幼儿开展探究式科学区域活动,在研究中我们能注重科研资料的及时积累,如:五所幼儿园几次活动的资料整理(“声光电”、“空气”、“生长”主题性科学区域的内容、讨论记录);教师观摩现场科学区域的观察记录;日常教师科学区域的观察记录等,每个活动都有详细的流程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在这里要感谢每一个幼儿园老师的支持与配合,相信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开展,我们的资料将会越来越丰富。
三、活动中的收获
盟区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锤炼科学教学技能的舞台,更为各个幼儿园、各个老师搭建了吸收各方新信息、新理论的平台,老师们在合作、互助、交流、聆听中获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对老师们自身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大家认为在活动中有如下一些收获:
(一)挖掘了老师的探索科学潜能
这学期盟区以科学区域活动为题,制定了三个主题活动:1、生长;2、声光电;3磁铁。一系列活动实践和观摩后,发现幼儿园老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潜能是很大的。每一所开现场活动的幼儿园,都能针对一个探索的点,挖掘很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便于幼儿操作理解的科学区域活动,每次的现场展示,都能让培训的老师有种惊叹!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探索不同的科学知识。
(二)对科学区域设计的认知
1、科学区域内容的目标要有层次性和隐含性
科学区域内容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认知水平层次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目标的实现要隐含在活动内容选择,活动材料投放,活动过程指导与评价之中。例如:在 “什么能导电”这个区域游戏中,我们大班组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通过操作观察什么物体能够导电并进行记录;二是尝试用并联的方法对土豆、面包、泡沫等物体进行发电或发声的实验,发现新能源。首先,孩子们运用电线两头接在筷子、铅笔盒、塑料玩具等物体上,让幼儿自己去玩、去操作、去发现这两个线通过什么物体能够使电灯亮。然后问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想一想什么物质能够导电。幼儿一个个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发现:“我发现线放在筷子的两头原来能亮的灯就不亮了。”我们老师没有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主动接触材料、自由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达到了第一层次的目标。接着,我们又让幼儿玩了另一种游戏,用几根线并联不同的物体,要求幼儿在一个物体上要有两个线的交叉,让幼儿去思考,去操作,去发现经过几个并联后土豆能使灯亮,而其他没有水分的物质(如:面包、泡沫等)不能使灯珠亮。这两个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而且隐含在材料设计、操作活动和游戏环节中,完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2、科学游戏的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择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体性。首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例如:在一次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小灯泡会发亮”很感兴趣,就设计了“小小灯展”的游戏,让幼儿都去尝试自己手中的灯,手一动开关,灯就亮了,让幼儿反复实践探索。从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当电源、电线、灯泡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时灯泡就亮了。游戏中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也高。其次选择操作性强的内容。游戏的趣味性的强弱与可操作性的强弱有关。操作性强的游戏,趣味性也强,容易调动幼儿的探索的积极性。另外,选择的内容有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并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幼儿比较熟悉,有一定的感知基础,容易接受,使幼儿容易产生兴趣。
3、科学游戏的过程要有情景性和灵活性
幼儿在科学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能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能获得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是要看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游戏过程,是不是肯动脑筋思考,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为此科学区域的设置要具有情景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大胆尝试。首先,要创设游戏的情景,投放充足的游戏材料,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幼儿兴趣就更高。在游戏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什么物体能导电,什么物体不能导电”的结论。其次,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观察、自主地动手;自由表达,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幼儿在游戏中观察、操作、比较,还不时地自言自语,“我拿**试试看”,并常常为自己和同伴的新发现而欢呼雀跃,探索积极性高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学期在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的工作中结束了,每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盟片内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辛勤付出,我们将在新的学期中不断实践,已获得更加可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