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志愿者行动
南京市沿河幼儿园
一、背景与主题
沿河幼儿园是一所全日制集体性质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基于对幼儿园的信任,往往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似乎就送进了“保险箱”,不闻不问。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信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脱节。我们深知,家庭是幼儿教育的坚强后盾,幼儿园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据此,幼儿园十分重视“家长工作”,试图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谈话等,达到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但这种“家园合作”有比较明显的“幼儿园中心主义”的倾向,侧重于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情况,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与合作。此外,由于幼儿园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在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而广大家长所具有的亲情、职业、兴趣爱好等优质资源,完全可以为幼儿园所用,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
为此,我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借助市级课题《家园互动教育范式的探索》的研究契机,提出了“家长志愿者”的理念,即根据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招募和培训一些可以为幼儿园、幼儿家庭提供帮助的家长为志愿者,参与到幼儿园的管理、培训和教育教学之中,让家长的优质资源得以充分发挥,为我园的幼儿教育服务。于是,“家长志愿者在行动”应运而生。
从1999年至今,“家长志愿者在行动,携手共育健康娃”已经成为我园的办园特色。
二、具体的做法
(一)挖掘优质资源
我园地处南湖地区,这里社区、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江苏省淡水研究所、南京云锦研究所、莫愁湖公园、南湖公园、南湖健身中心等。家长中有会抖嗡的、会扎灯笼的、会泥塑的、会剪纸画画的,有懂航海、懂建筑、懂医学、懂戏曲的……对此,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步,依托“家长委员会”做了相关资源的摸底。在问卷、座谈、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家长志愿者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优势,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并纳入家长志愿者建设体系中,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利用,建立家长志愿者资料库。
第二步,做好家长志愿者工作价值的宣传。“只有认同才有真正意义的接纳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沿幼学报、亲子区域等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多种策略,宣传“家长志愿者工作”在为幼儿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理解和配合。从我们反馈的信息看,98%的家长都认同并理解我们开展的“家长志愿者”活动。
第三步,挖掘家长志愿者的潜能。我园有幼儿460人,家长中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不在少数,我们十分重视这部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教学、游戏、环境等领域中都注意到家长志愿者工作的渗透。例如:在组织幼儿参观邮局、银行、消防支队、天文台、派出所等活动中,请家长们作为志愿者做好联系、讲解工作;在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中,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述有关卫生保健、安全保护、识别真假钱币、国际礼仪、旅游热景等知识。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互动、一次次的交流、一次次的融合,家长们对家长志愿者工作的认识加深了,理解加深了;与幼儿园的情感加深了,距离也拉近了。
(二)规范管理工作
1、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家长志愿者工作的有序开展。
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志愿者行动中心小组,园长亲自挂帅,吸收有奉献精神、创造潜能和研究能力的家长参加,并将家长志愿者工作进行了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在活动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注意全体教师和全体家长的学习与介入,以家长志愿者中心组成员带动全园家长,共同为我园幼儿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2、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指导家长志愿者工作的水平。
尽管家长们对于幼儿教育工作尽心尽力,但他们毕竟没有从事过幼儿教育,因此志愿者工作需要指导。教师是指导家长志愿者工作的主体,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教师指导工作的重点。在开展家长志愿者行动的过程中,我园每年利用寒暑假学习有关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专家文章;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学前教育研究》等杂志中的最新研究动态,撰写教育心理案例、亲子活动案例分析。在这样的磨练中,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能力逐渐提升。
3、强化过程管理,将工作落到实处。
家长志愿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家长志愿者工作开展的过程。故此,我们特别强调对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的过程管理。首先是制订家长志愿者工作计划,力争切实可行;其次是计划的贯彻执行,比如:周日亲子活动要求每两周一次,家长来园授课要求每周一次,对家长的指导要求每季一次,每学期对研究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等等。对于这些工作内容与要求,我们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的形式。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整;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做到每个阶段有汇总,过程有检查,终端有报告。
(三)打造家长志愿者队伍
1、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
为了打造一支优秀的家长志愿者队伍,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我们往往请家长志愿者与教师一道研究,共同讨论。我们有时围绕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共同设计方案;有时围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进行交流;有时就幼儿发展的评估标准共同商讨;有时就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一道出谋划策。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提供思路、提供信息,这种“问题式”研讨,既促进了幼儿发展,促进了我园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为我园省级示范园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2、向“师者”取经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家园互动范式”的研究过程中,上至省、市、区各级专家,下至各行业、各层面有专长的家长,我们邀请他们来我园做指导。如:冷盘制作、多媒体器材的使用、课件的制作方法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开阔了我园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成就了家长志愿者素质及工作能力的提升。
3、培训与使用并重。
由于大多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儿童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决不能允许教育的失误。因此在工作中需要加强沟通,对家长志愿者们进行培训,如:基本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在培训中秉承家长自愿报名,奉献爱心,讲求实效的原则,树立服务幼儿的活动宗旨:活动目标、内容满足教育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家长志愿者工作的内容
1、家长老师。尝试利用家长的优质资源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2、家长辅导员。为其他家长提供辅导,介绍育儿经验,调解家庭成员之间因育儿方法产生的矛盾。
3、家长测评员。请家长参与制定幼儿园评价体系,参与对幼儿园管理,教师满意度、幼儿园伙食以及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
4、重大活动的接待者。我们请家长佩戴红色的授带做接待者。如:新生报名时请家长协助及时解答新生家长的问题,使他们尽快了解幼儿园的特色,了解幼儿入园后的生活、学习情况。家长的宣传使新生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更加放心。
三、成果与成效
家长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和转化的教育内容,也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种支持和帮助。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教师资源的互补和完善,使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建构者、合作者。家园共同开发课程将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家长志愿者”活动,使教师们认识到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较容易地分析和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家长工作得心应手。其次,家长教育素质增强了,教育能力得到优化。最为显著的是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幼儿的个性品质、知识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还使幼儿以更宽、更广、更多的视角了解社会,利于提高幼儿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出勤率高、个性情感、社会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加关爱父母家长、有安全感。尤其是“爸爸老师”的阳刚之气,对男孩子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健康活泼的人格与家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
几年来,《亲子共读的指导策略——倾听孩子的讲述》、《营造绿色的亲子共读氛围》、《让我们成为主人——家长在“家园共育”环境创设中的角色转变》、《不同年龄层次家长工作的开展》、《家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途径》、《家长学校工作中的互动性》等三十余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案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及获奖。教师和家长共同创设的亲子区域分别接待了上海、北京等地区的教师参观学习。
八年的坚持,我们不断总结提炼出家长工作的方法、策略,修订了教育目标,拓展了教育内容,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家园之间初步形成了平等互利的关系,学习型家庭在增多。2005年,市级课题《家园互动教育范式的探索》结题。我们还建设了“家长网络平台”,多次向市、区开展了家园共育的亲子教学观摩活动,获得一致好评。“家长志愿者在行动,携手共育健康娃”的特色使幼儿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点评】
当今,“家园合作”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沿河幼儿园以“家长志愿者”的形式,充分利用家长的优质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八年的坚持,“家长志愿者在行动,携手共育健康娃”已成为沿河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在扎实的研究与实践中,发展了幼儿,成就了教师,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让幼儿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家长志愿者在行动”这一家园互动范式的形成,也为幼儿园“家园合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