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求同存异的跨学科实践探索 ——建邺区生物miRNA成长营关于“生态瓶”制作的跨学科实践专题研讨活动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5-04-16

为深入理解并掌握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贯彻“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指导方针,推进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跨学科实践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建邺区初中生物学MiRNA成长营的全体教师、建邺区各初级中学的生物教研组长、初一备课组长以及对此感兴趣的教师于4月15日下午共同参与了关于“生态瓶”制作的跨学科实践专题研讨。

本次活动分为课堂成果汇报和成长营教师研讨两个环节。活动由南外河西初中教学处主任周洋主持。

环节一:课堂教学汇报

课堂教学汇报是由南外河西初级中学周洋老师与致远初级中学的白晶老师、吴琳老师基于各自对七下生物学跨学科实践课——《设计并制作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的教学实践作同一主题的教学汇报。

吴琳老师的课堂

吴琳老师在汇报时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长期实验中将时间转化为教学助力。教学设计以“挑战为壳,探究为核”为核心理念,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数据分析和归因改进,培养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注重跨学科概念的渗透,如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同时通过水质检测、人工智能辅助归因等手段,帮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教学反思强调长期主义思维的重要性,指出复杂生态系统的多变量关联性,并提出优化建议,如控制生态瓶中动植物比例。整体设计体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建模意识,关注过程性评价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跨学科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周洋老师的课堂

周洋老师从课前调研与准备、课堂教学执行、课程总结与梳理三大环节进行了详尽的分享。在课前准备阶段,周老师首先就学生们对生态瓶的了解程度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依据学生们的知识基础布置了制作“生态瓶”的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搜集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在课堂教学环节,周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那些可能影响生态瓶稳定性的诸多因素,随后以南京国际友谊公园湖泊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为参考,模拟这一生态系统,将“空间布局、基质类型、水气比例、生产者数量”等因素设置为实验变量,以探究其对生态瓶稳定性的影响。最终,周老师与学生们共同总结了如何设计一个能够长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包括“容器的特性、非生物环境(如水、光、基质)以及生物成分”三个方面的建议。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周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培养总结归纳、批判性思考的科学思维,并在设计生态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建立了生态模型的概念,进而培养了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责任感。

白晶老师的课堂

白晶老师聚焦义务教育生物学课标中就本节课给出的四个跨学科概念即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尺度比例与数量、结构与功能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堂的大情境(能否尝试重复生物圈2号的设计)、大任务(争夺班级诺贝尔生态卫士奖)、大问题(怎样的密闭生态瓶才能维持较长时间)及评价方式(参照教材给出的评价表进行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所需课时(课上两节课,课下需要一些辅导)。随后带领学生设计并制作出生态瓶,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如未做对照试验,生态瓶中动植物的数量应该怎样设置,生态瓶怎样才算失败了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师生重新明确要研究的变量,重新设计对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课堂总结环节,师生从资料调查,到设计、制作生态瓶、发现问题并完善生态瓶,继而再提出问题,来回顾跨学科实践课的整体过程。课堂延伸部分,白老师采用教材中给出的“探究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怎样通过人为干预,使其恢复相对平衡状态”来引导学生对某一生存状况不好的密闭生态瓶进行修复,进而感受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顺利过渡到第8章第2节“生态安全”。

环节二:MiRNA成长营成员研讨交流

在研讨交流环节,教师们针对水质检测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基于各自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他们提出了诸多合理建议与方案。同时,教师们协助三位报告教师解答了关于“生态瓶何时达到平衡状态、何时可视为存活?”的问题。他们共同探讨了平衡状态的定义,从简化问题、明确目标、具体化功能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整个研讨过程是思想的碰撞,教师们汇聚智慧,有效解决了授课教师们的疑惑。

建邺区生物学教研员柳衍老师的寄语

三位老师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他们还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经历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分工合作、实施方案、评价反思以及总结迭代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实施过程。此外,通过在学科片区的深入研讨,老师们对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材中“生态学”部分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第三单元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并对教材的编写思路有了全新的感悟。这种同伴互助和区域同行的方式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


通过三种不同的课堂实施方式,教师能够在多样性中寻找教学的最佳解决方案。此类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教师团队之间的优势互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成长过程自然而然地发生。(南外河西 周洋 图文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