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教师频道  > 教学研究  > 正文

指向数学思维的数智学习(一) ——南外河西二附小数学学科教研活动

  2025-04-15  点击:

致力于教育的深耕细作,二附小在教书育人的征途上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课堂品质,为学生的全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2025312日,我校数学组于跨学科实验室开展了一场聚焦于数智融合学习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谷嘉雯老师演绎了《认识千米》的数学探究课,而孙秋老师则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材剖析。

谷嘉雯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的课程中,以生动的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探索全新的长度单位世界。课程开始,谷老师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通过复习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不仅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还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兴趣。随后,谷老师以远距离实例引入“千米”概念,详细阐述了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与米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千米的广阔与宏大。

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千米,谷老师精心设计了实地走100米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对千米的初步认知。紧接着,谷老师借助地图软件,引导学生测量和估算生活中常见路线的距离,如家校、家园等,既锻炼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千米的理解。

孙秋老师针对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教材分析,她以单元中的例题为起点,层层递进,逐一剖析,为教师们呈现了一幅清晰的教学蓝图。在分析过程中,孙老师不仅关注了每个例题本身所承载的知识点,更深入挖掘了例题背后所蕴含的解题策略与思维方法,明确指出这些策略在日常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她细致入微地介绍了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比如,在解决需要画图辅助理解的问题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绘制图形,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面对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时,如何训练学生逆向推理的能力,从结果出发反推原因;以及在解决涉及多个步骤或条件的问题时,如何教导学生如何分解问题,分步解决,最终汇总答案。

精彩瞬间

利用地图软件的测距功能测量两地距离,是一种实用且创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并加深距离概念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熟悉地标,如家校距离、图书馆到公园路程等作为测量对象。学生需学会在地图上定位这些地点,锻炼空间认知和信息检索能力。通过测距工具,学生可实时查看距离变化,增强学习互动性。多次练习后,学生还能掌握不同交通方式下所需时间,利于规划出行、理解时间与距离关系。总之,此方法不仅提升估算能力,更是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现学以致用的生动实践。

课后研讨

课后,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评课研讨活动。与此同时,数学组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的细节之处进行了深度研讨,给出了优化意见。

袁哲副校长强调,数学解题不应仅限于纸面,而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倡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工具的使用,如计算器、地图软件等,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袁副校长认为培养学生的“量感”至关重要,即增强学生对数量、形状、空间的直观感受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更自信、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郑榕主任积极倡导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当下热门的AI工具,如智能助手、在线学习平台等,以这些新颖且互动性强的技术为载体,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AI工具的引入,不仅能够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让教育紧跟时代步伐,焕发新的活力。

主任建议在教学中增加对比练习环节,通过选取具有标志性的地理实体,如长城、长江及长江大桥,让学生对比它们的长度,以此巩固和增强学生的量感。这种直观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对比,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长度单位的深刻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有效提升学生对数量级和空间尺度的感知能力。

此次教研活动,成功为我校数学教师搭建起互学互鉴、携手共进的平台。在数智时代浪潮下,我们已精准锚定教学实践的切入点与发力点。未来,我们将深度融合数智技术,借其之力让量感培育与运算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强大引擎,助力学生在数学思维的塑造与提升上大步迈进,全方位推动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蓬勃发展,让数智学习在数学教学领域绽放更为夺目的光彩。

(供稿:谷嘉雯 编辑:滕国庆 审核:袁哲)


编辑:滕国庆  来源:
编辑
最新LATEST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