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教师频道  > 教学研究  > 正文

突出教学评一体化,注重以学评教系列研究

——南外河西二附小综合组教研活动
滕国庆  2024-12-16  点击:

为了有效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积极实施“好课立人”计划,强调教学活动、评价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同时着重“以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评价教学效果”,南外河西二附小于12月12日上午,在综合组内组织了一场教师公开课展示活动。

课堂教学:《运动和呼吸

唐其林老师执教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运动和呼吸》一课。他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得出结论。让学生懂得了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一段时间后呼吸慢慢恢复。

活动一:通过问题导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运动前后,人的呼吸是如何变化的”。引导学生认知,通过实验证明猜想。

活动二:通过多次实验,统计汇总数据,总结得出结论,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后会慢慢恢复,男生比女生呼吸的次数要少,引出肺活量的概念,为下一活动做准备。

活动三:从活动二的结论中思考,如何判断肺活量的大小。由吹气球来判断肺活量的大小引出测量肺活量的方法。通过实际测量得出个人的肺活量的大小,再得出肺活量的大小决定了个人呼吸次数的多少。

精彩瞬间

师:同学们,你们运动后呼吸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感觉呼吸加快了,气喘吁吁。

师:那是自我感觉,怎么才能证明呢?

生:通过实验。

师:那请大家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请大家看实验数据汇总,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运动后呼吸加快,休息一会儿后,呼吸的次数慢慢恢复了。

教师点评

王丹丹:通过课前交流活动,学生回忆了运动后呼吸的变化,但是只是自我感觉,准确的来说需要通过测量得知,这种真实情境的设置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充分应用了信息化辅助手段,学生得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董晨:在这堂课中,唐老师巧妙地将科学实验与学生的日常体验相结合,通过精确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动与呼吸之间的联系。他精心设计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了定量观察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刘甄:唐老师执教三年级《运动和呼吸》,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对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进行比较;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过程,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男女生之间、儿童和成人之间在相同状态下的呼吸次数都存在差异,同时引出“肺活量”的概念﹔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保护自身的呼吸系统,树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王慧:在本次听课中,唐老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互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唐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清晰明了,条理分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核心概念。课堂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慧:在本次《运动和呼吸》科学课教学中,唐教师展现出了多方面的教学亮点。课程导入环节巧妙,教师通过提问学生运动后的身体感受,如“跑完步是不是气喘吁吁?”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发其思考,自然地引出呼吸与运动的关联这一主题。教学内容组织条理清晰,让学生分别测量安静状态和剧烈运动后的呼吸频率,直观地感受运动对呼吸的影响,很好地体现了科学课中注重实践与观察的特点。总体而言,这节《运动和呼吸》科学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多样,学生参与度较高。

滕国庆:在听了这节三年级的科学课“运动和呼吸”后,感受颇深。唐老师教学思路清晰,先是通过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随后巧妙借助简单易懂的讲解与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与运动间的关联,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让科学知识在生动的课堂中扎实落地,是一节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科学课。

个体的智慧犹如草尖上短暂的露珠,而集体的智慧则如同广阔无垠的大海汇聚百川。在自由开放的讨论氛围中,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索与交流,深刻体会到了“独行快,众行远”的真谛。南外河西二附小综合组的教师们将继续并肩前行,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我,追求卓越,稳健而坚定地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供稿:王丹丹 编辑:滕国庆 审核:袁哲)

NR8AVjViQ1FBNU56RTFPVFU0TmpKLjQxcG5IVU9wTEEhIQUAcXVuZ3o!.jpeg

编辑:滕国庆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 /blog/index?uid=16
最新LATEST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