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校内教研课活动,聚焦于刘芳老师的《乘加乘减》和丁伯松老师的《认识线段》两堂数学课,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刘芳老师在《乘加乘减》一课中,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课堂开始,刘老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鱼缸里鱼的数量,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实际应用场景。在讲解过程中,刘老师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多种算法解答,并结合动画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乘加乘减的运算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思维活跃,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丁伯松老师则为大家带来一堂《认识线段》的概念课。丁老师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观察拉紧的毛线、绳子等,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线段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丁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等活动,深入理解线段的概念、长度及端点等要素。同时,丁老师还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线段变化,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学生们在丁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逐步构建起对线段这一数学概念的清晰认知。
课后,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评课研讨活动。老师们对这两堂课给予了一定的肯定,认为刘芳老师和丁伯松老师的教学方法各具特色,都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老师们也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参与研讨的青年教师们都表示本次教研活动收获很多。
在评课研讨环节,丁伯松老师评价道:“刘老师这堂课让我深刻认识到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它能够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搭建起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借鉴刘芳老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关注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们快乐学习、智慧成长的乐园。”
王宇婷老师也表示:“刘芳老师展现出了极高的教学技巧。对于乘减乘加运算的讲解,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规则的灌输。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这种直观教学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丁伯松老师在讲解线段的特征时,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首先利用毛线,动态地展示线段特点,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视觉感受。接着在黑板上进行示范,强调端点的标识方法,并邀请学生上台亲自操作,在实践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理解。两位老师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此次教研课活动为我校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共进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们深刻认识到真实问题是教学的核心驱动力,真实情境则是知识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未来,我校将继续开展此类教研活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今后的教学找到了更多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供稿:丁伯松 编辑:滕国庆 审核:袁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