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南外河西二附小数学教研组再次以“好课立人,提质增效”为引领,开展数学教研组活动。本次教研组活动从一二年级两节课例出发,继续围绕大单元整合,以深入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标理念为目标,以南京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抓手,积极践行“好课立人”落地实施,提高数学组教师团队整体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
课前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教学应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本次教研组活动所选取的两节课例分别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平均分》,是除法意义认识的基础,为除法意义的建立提供表象基础和理论依据。另一节是一年级上册整个《分与合》内容的起始课《2-5的分与合》,为学生后续理解加减法含义作准备。两节课都是重在指导让学生通过直观动手操作,进而抽象到对数学计算方法的理解,在实践操作中初步感受建模思想。
课堂呈现
二年级组的滕国庆老师执教《认识平均分》一课。本节课在“孙悟空分桃子”大情境中展开,学生紧紧围绕怎么分桃子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借助学生对平均分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再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和小任务、小练习,引导学生将平均分和前一单元表内乘法的内容联系起来,给予学生知识生长的土壤。本节课中,滕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丰富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认知在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中有层次地推进,初步形成“平均分”模型,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
一年级组的丁伯松老师执教《2-5的分与合》一课,用小猪佩奇的故事贯穿整个课堂,将2-5的分与合的学习很好地融入分桃子的过程中,通过经历完整地分4个桃子的过程明确4的分与合,再利用积累的经验自主探究5的分与合,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关注“顺序”和“互换”,从而完成2-5的分与合的学习。本节课中,丁老师利用圆片这一学具,通过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体会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亲身分一分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课后研讨
课堂结束后,在教导处郑榕主任的组织下,数学组老师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角度对两节课进行研讨交流,肯定了两位年轻老师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通过在课堂上创设多样化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积累了真实活动经验,为后续内容的深度学习打下基础。
组内其他老师也结合课前的学习和观课感受交流了各自的听课所得,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谷嘉雯老师认为滕老师的课堂中,教学过程流畅,小组合作活动有序进行,同桌两人在你分我填中深度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并且滕老师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完整性,在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建立概念;丁伯松老师学习到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拍照呈现学生作业单,反馈及时,也关注到滕老师可以人文化地使用教具,关注学生体验;王丽老师认为两节课在大情境中“趣中学”,课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边圈边说,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孙秋老师认为在2-5的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分的顺序,为后续学习8-10的分与合作准备。
最后,袁哲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肯定了两位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大情境的创设和小任务的布置是亮点,建议可以从大单元教学角度出发,将表内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本节课融合,更具体地思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经验,关注概念的正向和逆向应用,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两节课作为各自计算单元的起始课程,都承载着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算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讲到扶再到放,渗透数学思想,让后续教学事半功倍。
在本次教研活动的开展中,每位数学老师都通过鲜活的课例,沉浸式理解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意义,明确从大单元教学角度去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要求。
行稳方能致远,千里源自跬步。沉浸式研讨观课,交互式交流学习,有效促进了我校数学组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达到以研促学、以研促教、以研促研的目的,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指明了新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