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课堂教学活动,以研促教,努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践行“好课立人”,南外河西二附小综合组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科学王丹丹老师执教三年级《认识固体》一课,综合组教师齐聚科学室聆听。
课前解读: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提到:3-4年级学生要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概括固体、液体、气体在体积、形状、质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本课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2.1物质的三态变化: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围绕南京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本课完成注重基本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和指导:比较与分类(分类固体和液体)、抽象与概括(得出固体的特点)。
课堂呈现:
在导入阶段,设置问题情景,到底什么是固体?学生积极讨论,提出“不移动/硬/重/有固定形状”的是固体,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王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让学生体验,动手动脑,亲身去体验探究中解决认知冲突,最终得出不受外力作用下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和体积的是固体。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海绵、布、羽毛是否是固体,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热烈。王老师本节课对照南京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表,有创设问题情景、注重探究实践、引导反思迁移,王老师践行着好课立人。
课后研讨:
首先,王丹丹老师从科学课标、南京市小学科学课堂评价表、教学设计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回顾。接着,综合组教师们针对王老师课堂进行点评与建议。刘甄老师认为王老师运用启发式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问题链与学生在逐步交流中理解固体的特征。孙飞老师认为整节课很有逻辑性,教师能在学生发言后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点评与记录,并提出建议:在小组讨论环节,应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滕国庆老师认为在课上突出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符合真实生活。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在与学生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利于学生掌握固体的判断依据。陈丽娟老师认为学生参与度很高,通过问题的探究,让每个学生有事做,让整堂课更有效、有价值。同时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伟副校长赞赏了王老师的课堂,在课上运用探究式学习策略,学生参与程度很高。依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王老师的课堂做到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注重探究实践,引导反思迁移。并提出建议:教师要对“不受外力”的概念进行界定解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条件限定下固体的概念。徐杰超副校肯定了王老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抓住学生学习兴趣,认为创设情境对体育课堂也有帮助。同时建议在回顾学习过程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带到课后,回家找一找固体,找完固体后思考什么是液体,找一找液体,能与下节课更好衔接,让总结环节更有意义。
采他山之玉,纳众人之长。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我校综合组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赋予了更强动力。在今后的的教学实践中,二附小综合组教师将继续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深耕课堂,砥砺前行,践行好课立人。(供稿:董晨 编辑:滕国庆 审核: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