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建邺区小学一年级新教材研讨暨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倩工作室交流活动在我校科技园校区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由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承办。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倩、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和全区美术教师参加活动。
笔墨游心:传统水墨的童趣表达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徐韵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线随心走》的趣味水墨课堂,以“定格动画+AI特效”激活传统课堂。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线条韵律,实现了技法与审美的深度融合。
大地物语:自然肌理的艺术转译
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的耿思思老师执教《有趣的肌理》一课,以自然和生活为灵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生活中的肌理转化为陶泥语言,展现了个性化的艺术思维。
非遗创生:数字赋能的跨界融合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的张若昕老师执教《美美的花布》一课,将AI技术与非遗技艺结合,通过动态影像串联教学,构建出虚实交融的艺术创作场域,体验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表达。
童创物语:五感赋能的碎片再生
南京仙林外国语学校的仇红悦老师执教《像什么》一课,通过“五感交响曲”教学法,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学生在音乐中撕纸,通过联想、粘贴和添画的技法,将废纸片转化为艺术作品。
课堂展示结束后,翟建云老师以《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题进行了讲座汇报,分享了对新教材的教学感悟。金陵中学附属小学的彭静老师和莲花实验学校的张涵老师对课例进行了深度解析点评。
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王倩老师强调,美术教师应积极探索艺术味、科技感的课堂,赢得师生面向未来卓越发展的空间。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感谢王特工作室助力教师成长,并指出教师课堂应以“播撒思维可见化种子”为核心,通过四个D环节:Doing(体验发现)、Discover(探索发现)、Design(创意转化)、Develop(表达发展),结合游戏化学习与材料语言,精准适配一年级学生及新教材需求。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实践,多维探索“艺术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在人工智能时代,美术教育需构建“传统技法×数字科技×生活美学”三维课堂,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美育范式转型,为区域美术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样本。(撰稿:张若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