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传承扬自信 融合促新生 ——小学美术泥塑专题课程多样化展示探究活动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11-08

金风送爽,丹枫迎秋,117日下午由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承办的“传承扬自信  融合促新生”小学美术泥塑专题课程多样化展示探究活动如期开展。活动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教科室副主任、美术教研组长刘欣然老师主持,江苏省美术特级教师黄黎敏老师、鼓楼区美术教研员丁丰老师、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以及建邺区各校美术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立足2022年艺术课程标准,融合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泥塑特色项目开展教学,泥塑作为该校成功立项的美术特色项目,融合了南京泥人文化与学校文化,从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角度,重在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美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培养儿童的人文素养、陶冶儿童情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此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都展现出了极强的专业素养,师生共创趣味精彩的美术课堂,让观摩学习的各位老师收获颇丰。

活动分课堂观摩、微讲座和课后研讨三部分。第一节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李靖老师的《小泥船》与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杨夕老师的《表情丰富的面具》同开。第二节课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纪佳钰老师的《太阳》和陈佳瑶老师的《青花泥盘》两课同开。

李靖老师执教《小泥船》。李老师用“红船精神”导入,紧扣时代主题,从“中共一大”到“二十大”的小科普,让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融入到点滴真切的小事中。李老师语言精练,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不急于说明“如何做”,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发现、归纳、总结,课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中配合默契,一件件造型独特、结构完整的小泥船充分凸显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纪佳钰老师执教《太阳》。纪老师以绘本故事贯穿课堂,故事性、趣味性十足。她充分尊重低年段儿童用天真、童趣的眼光看待世界,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制作独一无二的太阳形象。作品展评环节纪老师巧用平面、立体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展台,鲜艳的彩泥搭配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整间教室都洋溢着满满的童趣。她还引导一年级的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切实做到了自评、互评、师评。

杨夕老师执教《有表情的面具》。杨老师科普傩面具用夸张、可怕的形象击退妖魔,将傩文化融入课堂情境,设计层层关卡打败妖魔。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一步步完成面具,在闯关打怪的课堂情境中感受到泥塑创作的乐趣。拓展环节杨老师还展示了用其他材料制作的面具,整节课板书精美、示范生动,丰富性极强。

陈佳瑶老师执教《青花泥盘》。陈老师利用鉴宝节目的情境贯穿课堂,让学生寻宝、鉴宝、藏宝,步步推进,课程架构清晰明了,具有逻辑性。陈老师通过泥塑的形式展开青花盘一课,返璞归真,让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最原始的样貌,教学贴合教材的同时又富有创新意识。

四节课后,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章煜副校长带来精彩讲座《童“泥”相约,“星”彩纷呈》,分享该校泥塑特色项目的队伍组建、开展情况和推进措施。讲座使用形象的比喻重点介绍了该校泥塑特色项目中的“恒星课程”、“行星课程”、“卫星课程”,点出选择“泥”作为媒材是因为儿童喜欢。课程紧紧围绕学校的星文化,把每一个孩子都视为一颗星星,尊重每一颗星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每一颗星星都闪亮,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发展潜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关注儿童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展现,立足于传统文化,顺流而下地传承。

展示课结束后,鼓楼区美术教研员丁丰老师就四位老师课堂教学上的亮点给予肯定,对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了细致指导。省美术特级教师黄黎敏老师高度赞赏了南外河西一附小美术教研组有序有效的研究工作,还从三个方面高屋建瓴地点评了我区美术规划课题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生的研究:课题聚焦场域审视,传统文化的教学贴近儿童的生活,目标明确;课题着重课程研究,把学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全员覆盖,具有普惠价值和意义;课题定位于传统文化,将文化传承立足当下,接续文化、创新生成。

活动最后,建邺区美术教研员丁圆圆老师对二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和指引表示感谢,鼓励全区美术教师以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激情作为自身优势,形成学习共同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以艺术摆渡人的身份,诠释新时代的“活力教师”!

本次教研活动碰撞出了智慧和艺术火花,为全区的美术老师们创设了观摩、交流、互动的机会,促进了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相信教师们的辛勤耕耘和积极反思,终将在这片教育教学的沃土中开出新生的花朵!(供稿:刘欣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