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上介绍的鉴赏的曲目有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辽阔的草原》、藏族《酒歌》、朝鲜族《纺织谣》、维吾尔族《牡丹汗》、乌孜别克族《一杯酒》、和苗族《歌唱美丽的家乡》,因作品教多,我选择了蒙古族的《辽阔的草原》和藏族的《酒歌》作为重点鉴赏的作品,其他的做浏览性欣赏。
除此之外,我还选择了流行音乐《吉祥三宝》,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和维吾尔族的乐器演奏视频等作为补充材料。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的,但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本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和代表乐器。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通过讨论、比较、演唱、归纳等方式初步探索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通过讨论、比较、演唱、归纳等方式初步探索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对比听辩、讲授、演示、演唱、讨论等。
精细化教学设计:
导入环节
导入是教师教授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生的第一步。新颖独特的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的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教学过程:
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出示课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图片
图片展示的是那些民族?
|
回答问题 |
以图片导入,使学生迅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图片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让学生通过对民族服饰的辨认,达到延伸教学内容的目的,增加学生不熟悉的白族,也是为了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
教学阶段 |
蒙古族 |
导入
播放音乐:《吉祥三宝》
歌曲是哪个民族的?
文字简介蒙古族
|
观看 |
以熟悉的流行音乐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顺利导入蒙古族音乐的学习。
通过短短一分钟的时间,选择马头琴伴奏的《格达梅林》配合上文字介绍,给学生创设营造特定的情境,为下面蒙古族音乐的学习做铺垫。
|
维吾尔族 |
导入:
观看视频
这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你认识它们吗? |
观看并思考
|
以视频导入,可以将乐器的外型、音色、演奏方法以及演奏的实际效果给学生一个直观生动的呈现,并且此段具有维族欢快热烈特点的音乐,和之前蒙古族音乐形成了对比,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新的氛围。
|
藏族 |
导入:
教师朗诵一段文章,让学生想想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那里是崇山峻岭,那里有苍苍森林;那里是世界之巅,皑皑雪峰巍然耸立;那里是江河之源,蔚蓝的湖泊星星点点,听,远处凄厉的法号带来千古的呼唤,神秘的 “六字真言”渴望着千年的期盼!) |
聆听
思考
回答 |
以教师朗诵导入进入到藏族的学习,教师把自己对藏族文化的理解通过朗诵的形式,感染和传递给学生。同时选择李娜《走进西藏》的前奏部分,来创设渲染意境,同时也是问题的答案,可以顺利的进入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去。 |
课后小结:
导入可以是一段音频或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图片或文字材料,一首歌、一幅画、一首诗····只要欣赏的内容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并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与氛围,就可以顺利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新颖独特的导入设计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注意力迅速的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能顺利展开。
精细化教学设计之六《中国少数民族音乐》.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