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浅谈高中阶段学校体育人才培养途径的架构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0-01-16

浅谈高中阶段学校体育人才培养途径的架构

发表在《体育学刊》电子刊〈体育网刊〉2009年第7

殷从建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210017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状况的研究、分析,从如何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创新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将纵向体育的发展与横向的教育教学相关元素整合思考,推动高中体育工作的发展,探寻、构建全新、高效、多维的高中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营造学校、教师、学生三赢的局面。

关键词: 人才培养 途径架构 高中体育

Jiangyuhua     zhonghua High School in NanjingNanjing 210001China

Yincongjian    jianye High School in NanjingNanjing 210017China

Abstract:Through my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status of research, analysis, from how to deep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omot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a bid to sports development will b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related elements of think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sports work, explore, build new, efficient, multi-dimensional ways of high school sports personnel training to create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 Training    Channel architecture     High School Sports

 

1、背景:

目前, 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的影响、要求,以及多年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漠视。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推进高中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创新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给高中阶段体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客观上,师资薄弱,配备相对落后、缺少规范实用的考评制度、教学上缺乏有效的指导、跟踪和监督等等;主观上,学校、教师、学生多年的工作、学习习惯已不适应当前的体育工作;致使高中体育工作形式大于内容,低成效,造成体育人才培养的“短路”,因此,通过梳理相关体育教育教学因素,根据高中学校、教师、学生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高中阶段体育人才培养途径进行了的架构,探寻高中阶段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2、架构思路

2.1确立五个“一”的指导思想

确立科学、实用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更好的实践成果。因此,我们明确以下“五个一”:一个目的: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一个中心:围绕推进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方向:面向全体学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一个关键:学生体育特长培养;一个生命线:高考体育人才培养。

2.2 强调人才培养的内、外部衔接

强调人才培养的内、外部衔接可以使我们更系统、长效的开展实践工作。外部衔接是指实践中升学、晋级的衔接定位。与初中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衔接;内部衔接是指实践中目标、内容、形式、考核等层次、递进衔接。比如(表格):

学校条件

主要教学形式

作用

效果

关系

三星—“过渡” 四星

班内选项教学

高中体育选项教学的一个“过渡”形式

有效教学

1、三者相互联系,在目标、内容、形式、考核等方面能递进衔接。

2、小班化与初中、大学小班化教学衔接。

3、选项教学、俱乐部教学与社会考级、晋升、比赛等衔接。

四星—“过渡” 五星

小班化选项教学

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提升

高效教学

五星—“过渡” 大学

“小班化俱乐部”教学

向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过渡”形式

优化教学

2.3、树立实践中的问题意识,作为开展工作的突破口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决定研究水平、研究层次的关键。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现状以及形成缘由,找到问题的内在联系,达成可能与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3、人才培养途径的架构

基础体育教育

基本体育教学

单项特长培养

体育高考成才

高效发展

有效发展

基础发展

专业化发展

反馈

创新

高考训练队

单项俱乐部

小班化选项教学

体育集体活动

学校、教师

主要抓手

学生

架构图示如下:

 


 

 

 

 

 

 

 

 

 

 

 

说明:

此架构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有效提高体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我们梳理了所有体育教育教学相关元素,整合各元素的特性;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强调育人、成材同步发展,突出体质健康和人才地培养。根据国情、校情、师生情况将纵向的体育发展与横向的教育教学通过“梯”式结构进行有机的架构;纵向方面主要是指高中阶段体育发展层次、人才培养结构和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横向方面主要是指每一层次的管理、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评价和相关配套元素的发展。通过有效的架构,使得体育工作整体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相互促进,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优化高中阶段体育人才的培养。

 

4、实践培养途径的主要抓手

4.1基础体育教育的主要抓手

俗话说:“先成人,后成才”,德育是育人之本;没有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教育教学只能是一个空架子,不利于人的发展。要让体育起到德育的效果,集体活动必不可少,因此,充分利用“阳光一小时”的活动,通过各种集体培训、比赛,抓好早操(室外、室内操)、眼保健操、大课间等活动。

4.2基本体育教学的主要抓手

由于第一步的落实,以选项教学作为依托,强调各选项知识, 技能, 历史, 文化, 感受、欣赏等因素在基本教学上进行的创新、尝试,实践高中体育小班化选项教学,为俱乐部教学做好铺垫。

4.3体育单项特长培养的主要抓手

继续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们把俱乐部教学作为基本教学的补充和优化,为高考特长生准备;以球类、传统、新兴等项目俱乐部作为抓手,实施俱乐部教学,为专业队建设做好铺垫。

4.4高考特长生培养的主要抓手

通过以上三步骤地实施,为高考人才的选拔和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通过优化教学措施,使目标实体化;并借助于各类、各级比赛,实践专业(高水平)队、高考队,为高考成才奠定基础。

5、实践体会

5.1有利于推动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该架构以“小班化”选项教学作为高中体育课改的突破口,优化了体育选项教学,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并将大课间、俱乐部活动与运动会有机的结合,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大大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推进了课改的进程。

5.2有利于学校的内涵发展。

该架构根据学校的现状,在各个阶段就开始构建体育活动的目的、形式,依托基础-有效-高效-专业化发展链,并在过程中突出各阶段的学校体育文化;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并最终彰显学校内涵发展。

5.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该架构对教师在教态、教法、手段等方面工作实施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选项、分层而引起的内容教学复杂化,在思想上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责任感;由于选项、分层使得技术教学精确化,在业务上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技术;由于选项、分层导致学生的心理影响,要求教师有必要的心理辅导能力等等;这就促进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以保证各阶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5.4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

该架构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条件和身心特点,进行逐步体育目标定位,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上层层递进、相互促进,不但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发展,而且突出了学生的特长培养和个性化教育,为体育成材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此架构突破陈腐的、低效的、单一的体育工作认知思想,形成全新、高效、多维的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本着以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推动高中体育工作的进行,优化了体育人才培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 - 30.

[2] 刘旭东.校本课程的理论与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1. 105

[3] 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8.27 卷第8

[4] 郦华.新课程改革中的体育教研组建设[J].中国学校体育,2005-2

[5] 陈玉忠等.美国体育师资培养和管理的特色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5.9

[6] 黄建民.激发管理机制创新,唤起教育教学新局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