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促进体育师范生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0-09-26

促进体育师范生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年带体育师范实习生的经验与问题进行分析,并从高校培养方面和体育师范生自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为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操作能力,为适应一线的教学实践缩短周期,为更早、更好地适应教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 师范生 发展 体育 途径

从事二十多年的体育教学期间,带了许多届的体育实习生,近几年发现,体育师范实习生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教学实践与操作能力却不如以往。当前,正值课程改革中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时期,加强体育师范生教学实践与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就目前体育师范生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期望我们的体育师范生们注重学习与研究,建议相关学校在学生实习前切实加强实践能力培训,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操作能力,为适应一线的教学实践缩短周期,为更早、更好地适应教学做好准备。

一、体育师范生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暴露出专业知识的缺乏

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理解不够。模块与单元理解不透,甚至对学习阶段分不清楚。如:高一表述为水平四,高三表述为水平五。

2、对学习目标的表述比较混乱,知识性、技能性等目标概念含糊不清。如:将“掌握×××技术方法”写入认知性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写入技能性目标等等。对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运用不准确,如:“学会”与“掌握”、“了解”与“理解”等应用不当。

3、 不能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规范学生的体育知识。 如:“蹲踞式”起跑写成“蹬距式”起跑,“提踵”说成“抬脚跟”等等。

4、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如:初学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把“传球的方向与路线”设为重难点等等。

5、运动负荷概念不清。如:将负荷中的练习时间计算成所有学生的练习时间,甚至写出各程序所安排的总时间。

(二)、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操作践能力薄弱

1、口令不洪亮,预备令和动令节奏不准,哨子不会使用,更谈不上节奏变化。

2、示范面不合理,示范不正确,基本功不到位。

3、讲解步骤不对,讲得太多,不会提炼动作要领,不能精讲多练。

4、队形调整缺少预见性和科学性,变化太多太乱。

5、应变能力弱,课堂调控能力差。

二、体育师范生培养实践与操作能力的途径

体育教师教学实践与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课标”性质与理念、运用体育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教材教法、优化教学设计、组织调控教学活动、实施有效教学等等能力,也可以说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能力。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下面从高校培养方面和体育师范生自身方面提几点思考。

(一)、高校方面

1、建立培养目标的对口平台

过去的中学体育教学,强调教师的“多能”,重视教师专业术科技能的广度,忽视术科技能的深度,这与目前的课改教学不对口;而现在高中开展选项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一专多能”,它突破传统意义的诠释,而是要求在“多能”中体现“术科的一专”,其“多能”的意义在于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科研;既能从事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又能从事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的开发等等,为实践操作提供先决条件。

2、建立常规的观摩学习平台

体育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是师范生们获得实践与操作间接经验的有利平台,我们的高校往往重视对“好课评比”、“示范课”、“研讨课”等等有准备或精组织的活动的观摩学习,忽视对平常学校体育活动及常规体育课的观摩与研讨,其实,常规教学中的手段、方法、问题及问题解决才是最真实的,也是师范生们将来要面对的。因此,观摩学习活动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多观摩不同条件、不同层次学校的平常体育教学活动,这样学到的实践与操作经验才是真实而丰富的。

3、建立对口的实践平台

过去的师范生实习,强调了实习时间、生源所在地和“失实”的书面反馈,而忽略实习地点的选择和指导教师的对口性等因素,使得实习“形式大于内容”,缺乏现实性、实效性。不是所有的实习学校都能认真对待师范生的实行工作,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担任实习指导重任,有些学校和教师把实习生当劳动力在使用,疏于对实习生的管理与指导,一些实习生实习后,实践操作能力毫无提升,这样的实习,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后期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建立实习地、指导教师、项目内容等对口实践平台很重要,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实习生实效提高与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

4、建立多元的交流、反馈平台

过去教育实习过程,高校与实习学校之间、高校教师--指导教师—实习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够充分,重任务,轻实效,简单的总结、评价、信息反馈就算完成任务,部分高校疏于反馈信息的整理,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调整实习方案,没能很好发挥实习期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影响了学生后期发展。因此,高校应邀请高中一线代表座客高校开设实践操作技能讲座与培训,回访基层学校了解中学课改的现实状况及动态,一线教师要多向培养单位反馈基层需求,协作开展对师范生实践与操作能力培训,建立有效反馈、交流平台,促进高校、高中、师范生三者的共同发展,使得实习更有实效。

(二)、自身方面

1、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水平

对新课标理念理解不深,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与误区。要有效的进行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与操作,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理念,吃透新课标精神;能依据课标理念与性质,科学地选择、开发、运用好教材;学会制定模块、单元等各种教学计划的方法;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最大化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因此,体育师范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能力,认真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教学实践与操作提供理论与理念保证。

2、注重平时的学练,掌握教材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体育教师的示范能力是实施体育教学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良好是示范能力是建立在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之上的。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选修教学在高中普遍开展,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师的运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中学体育教师都应做到“一专多能”,“一专”要有深度,能满足于学生选修学习的发展需求,多能要有广度,能组织开展学校的其它体育活动。因此,我们的师范生们,要注重平时的学练,精通一至两项运动技术、技能,尽可能地掌握多项技能,保证在体育教学中,讲解清晰,示范准确、优美。有备无患。

3、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多种教法

教无定法,同一教材有许多不同的教法,同一教法对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初涉体育教学,往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对不同教学对象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要掌握教材的各种教学方法,必须认真理解教材,只有掌握教材特点,把握教材重难点,才能结合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有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前人经验的积累,要认真学习,同时要不断地钻研、探索和创新,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4、经常基本功锻炼,主动实践操作

口令、口哨与语言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功,口令和口哨的运用,是体育教学的特征手段,也是组织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是传递知识、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体育教学中,正确、洪亮、有感染力的口令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具有号召力的哨声,能使学生严谨有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队形的合理调整。科学严谨的语言能规范学生的体育知识;艺术的语言能使学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切感人、通俗易懂、逻辑性强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的这些基本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重视经常培养与锻炼,并主动、大胆地实践,寻求评价,夯实基础,提高应用能力。

5、不断实践积累,提高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

体育课的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简洁、合理的队形调整可以节约时间,使课堂教学连贯、有序,保证学生的学练安全。学练的队形不仅需要课前很好的预设,课中还要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适度调控,做到“收放自如”、“得心应手”。对一些“突发事件”和“预设之外”的问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摆脱教学中的窘境,有时还会取得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些是在大学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自己寻找、创造实践的机会,特别要抓住“硬、软件”条件都不佳的实践机会,这样的机会会让实践者有更多的体验,能积累较多的经验,对提高自己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小节

当然使师范生尽早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远不止以上这些,况且要想师范生一下子成为合格的教师也是不切实际的,就师范生在实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也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与积累经验去解决的。但有些问题是我们师范生在师范教育学习阶段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一方面,体育师范生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要对师范生们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师范院校在体育实习生实习前,有效的计划组织实践与操作能力培训,并进行跟踪、指导。为学生们尽早成为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体育教师搭建平台而努力;相信,我们的体育事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左新荣.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1. 82.

  王红兵. 教学基本功是支撑优质课的脊梁[J ].   南京教研. 2008.4.3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