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基于传统体育教学中的问题衍生对小班化教学的思考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01-12

新课改以来,学校体育伴随其他学科在不断的改进中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和谐”的局面。小班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策略,蕴涵着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体现了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为现有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一个崭新的舞台。如何客观、正确地认识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和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寻求一种继承基础之上的改革与创新形式,已成为现代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研究传统体育教学的问题,以优化小班化体育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组织纪律性。

    教学中教师的言行规范,不苟言笑,并以此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用“一板一眼”的教学姿态诠释着“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服从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束缚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老师成了“上课的机器”,而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信”。

    继续沿袭着私塾教育的“尊师重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过分强调这种“威严”,实际上在扼杀老师的“亲和力”,让我们本是活跃的思维和运动的实质背道而驰。使得师生关系淡漠,课堂气氛呆板;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育成为了“无源之水”。也限制了教师“有灵气”的教学,禁锢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3.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传授知识技能的目的,在学习中获得一种终身体育意识,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实际上是在“咬文嚼字”——因为是体育课,所以要学技能!却忽视了它作为自然学科的功用——了解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4.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身体健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单独列为学习领域,提出了“全面关注学生成长的更高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我们着力于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要有强壮的体魄;却忽略了心理效应的动向。鲁迅说过:医身不如医心!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精神食粮伴随左右,那么身体的健康也只是“纸老虎”。

二、  小班化教育的理解

1.强调师生“互动”,建立良好教学氛围。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老师的积极互动中能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使学生感到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学生参与更加活跃,探索精神更加高涨,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小班化体育教学重视师生之间的长期关系,老师给予学生的关注更多,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的额外帮助也更大,学生和教师都更加努力地为对方工作,这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关注每个学生发展。

   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学生是一辆行驶的列车,而我们的任务是加油。”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应成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小班化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多体会、多探究,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强调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激发,而激发的策略很多,教学方法是其中一大点。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等。较之传统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得到充分比较,以便高效的地运用这些手段。比如,对于技能性较强的内容,我们体育教师要变换形式,降低难度等,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取“大班额”体育教学精华,走“小班化精品教育”道路

1、从“纪律”走向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体育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便于真正执行“因材施教”原则。过去讲究言行规范和严密组织教学的精神,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吸取的文化营养;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套路式”的理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需要而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将“纪律”渗透到常规管理、练习管理中,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从“权威”走向安全教育

   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已成为教育部门关心的热点问题。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严谨”“呆板”“教条”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创造一种“自由”“轻松 ”“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得教学热情大大增加。再加上现在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安全隐患。在体育教学这个特殊的课堂上,广阔的课堂空间,多变的课堂形式,安全教育的保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急需有一个“威信”的指挥官,调控整个课堂。“权威”虽然凸显了教师的中心地位,但能把“指挥官”的优势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课堂的安全性。因此,通过“权威”渗透课堂安全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3、从“技能”走向终身发展

  体育课堂的“小班化”形式使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减少, 让有效教学时间得到了相应增长。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会得到重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得到增强和增加。如果体育教师再将“精湛的技能展示”贯穿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还能把教学节奏和适度照顾学生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教与学的共同目的,促进学生的。我们需要摒弃的是单纯的技术观念,不能把眼光定格在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的唯一影响上,更要重视开发和挖掘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强化技能可以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4、从“身体”走向全面健康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在身体健康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如果我们的体育课上成了没有运动负荷的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社会适应说教课,那无疑是违背了课程改革的主旨。这是有失偏颇的。但如果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旧体系中片面强调“身体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了批评和革新,体育教师由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多维体育观转变。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融入其中,逐步完善了“健康”的整体含义,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小结

   课堂教学是否在走“素质化”,还是要回归于它的“发展性”。“小班化”体育教学的道路是必然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上真正掌控教学的走向。在“大”与“小”的变革中,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客观分析和全面认识他们的利与弊,才有利于我们在继承基础之上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从小班化教育的土坡中孕育出实践的生长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