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纲要—一、课程性质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09-04

/_files/site/1/sync/file/2014090410190247.doc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纲  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规范、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改变学校过于偏重学科课程的倾向,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相关文件,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为学生探究、理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提供特殊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性质如下: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超越学科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四)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精神和品格。

(五)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活动的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六)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必须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处理好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研究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自己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活动的展开将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活动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