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files/site/1/sync/file/2014090514398433.doc
六、课程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方式上倡导“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区域评价。
(一)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在对学生小组进行评价时,内容主要有:
(1)小组的选题及计划落实情况。
(2)小组内的合作、组织和管理的水平。
(3)小组问题解决的情况。
(4)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情况。
(5)活动结果或产品情况。
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参与活动的态度和表现。
(2)活动过程中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与活动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4)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5)履行职责与成果。
2.评价方式
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可以运用于学生小组或个人的评价:
(1)档案袋评价方式。对活动小组或个人建立的活动档案袋或过程实录手册进行评价,主要看收集的材料是否能反映活动的全过程,如是否有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收集的信息是否进行过处理等。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方式。主要针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如成员参与活动的态度,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情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缺点等。
(3)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小论文、研究报告、研究过程性材料、展示性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成果,对小组或个人作出评价。
(4)能力小测试。根据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设计各种能力小测试,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小组或个人能力发展的水平。以下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组能力测试的样例,供参考:
小学五年级学生小组能力测试任务单
任务一、现场调查与讨论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本组内的成员在近一年内阅读的课外书有多少本?阅读了哪些书目?把调查情况填入下表,并计算出合计及人均阅读数量。
组员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合计
|
平均每人
|
阅读数
量(本)
|
|
|
|
|
|
|
|
|
|
|
阅读书
目名称
|
|
|
|
|
|
|
|
|
|
小组讨论:从调查统计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本组同学阅读课外书的数量有什么特点?阅读课外书的内容种类有何特点?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来,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
任务二、提出研究问题
围绕“课外阅读”这个主题,联系同学们平时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提出你们感兴趣的、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至少写出3个:
任务三、设计调查问题
某小组想对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关于“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种类、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些调查问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其它题型,至少10道题),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
任务四、制定创意活动计划
为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促使全校学生共享自己的课外书,在全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请小组设计一项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比如“图书漂流活动计划”,“旧图书跳蚤市场”等,要求体现一定的创意,具体可操作,并在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富有实效。
|
|
(二)教师评价
1.评价内容
(1)参与态度。是否主动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经常为学生作具体指导,与其他教师协作。
(2)教育教学。是否清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能抓住重点、难点为学生释疑、解惑。
(3)活动设计。是否能结合活动主题,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及周边可利用资源,有创意地设计活动内容。或在他人活动设计基础上,利用周边资源,对活动内容进行二度开发。
(4)资源开发。是否有资源开发的意识,对学校及周边可利用资源基本了解,并能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开展活动。
(5)指导能力。是否善于发现学生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调整活动方式或研究角度,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能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6)合作意识。是否有与他人智慧分享的合作意识,在为学生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过程中,能积极调动学生、同伴的主动性,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在学生或同伴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奉献自己的智慧。
(7)继续教育。是否主动学习课程的前沿知识,根据学生探究的内容钻研有关知识,掌握有关科研方法,提升指导水平。
(8)指导效果。是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总结反思,指导的小组成果展示是否有一定的质量。
2.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采用“协商研讨评定”方式,以自评为主,结合学生评价、教研组评价与学校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1)常规检查。是否认真备课、撰写教案,做好指导工作的记录。通过教师自主申报方式,落实每学期一次的公开教学活动,由此了解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课堂师生关系的处理及有效教学的情况。
(2)问卷调查。分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该教师活动指导的满意度。这项工作一般可由学校教务部门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3)作品评价。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作品的检查和评价,也可以相应看出指导教师的态度、水平等情况。
(三)学校评价
1.评价内容
(1)组织领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是否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是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否有稳定的师资队伍。
(2)课程开设。学校是否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排进课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是否得到落实。
(3)课程规划。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课程规定的内容能否在规划中得到体现。是否有课程实施的具体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生活动计划,是否有每学期课程实施的相关总结材料。
(4)课程实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积累能说明课程常态、有效实施的过程性材料。每学期,学生是否至少能参与和经历2-3个完整的研究活动过程,是否有较完整的活动设计方案、学生活动的记录和成果(报告)等,指导教师是否能给予学生及时的教学指导、帮助及评价。
(5)资源积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是否能自觉进行资源的开发和积累,学校是否建立课程资源收集、分类、管理的常态机制。
(6)制度保障。学校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常态校本教研制度,促进课程的研究和发展。
(7)校本特色。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学校的校本特色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评价方式
学校评价可结合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台账检查、成果评比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可信度和客观度。
(1)问卷调查。通过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2)常规调研。可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实施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听课、座谈,以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3)查看台账。主要看学校是否有课程常态实施的计划或规划,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学生活动是否有过程性资料,学校的各项课程保障制度是否健全。
(4)质量监测。通过监测工具的研制,以抽样检查的方式对区域内学校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质量监测,了解各学校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教师的有效指导情况,以及该学校在区域学校中课程开设的大致水平。
(四)区域评价
1.评价内容
(1)组织领导。区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管理是否有相关政策,是否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织及专业教研人员。
(2)计划总结。每学期初是否有区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计划,学期末是否有相对应的教研总结。
(3)课程实施。区域内学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如何,是否开足、开齐课程,学校间是否均衡发展等。
(4)活动组织。每学期是否组织相应的区域教研活动或沙龙研讨活动,对区域内学校课程实施情况是否了解,是否组织师生开展相关的比赛或展示活动。
(5)课程培训。每学期是否会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包括教材分析、问题研讨、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等。
(6)常规调研。是否深入基层,对区域内学校进行定期的常规调研活动,帮助学校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7)课程保障。区域是否建立一系列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激励的保障机制,有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评价方式
(1)常规调研。通过听课、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和效果等。
(2)质量监测。通过监测工具的研制,以抽样检查的方式对区域课程实施的情况进行质量监测,了解课程常态实施的情况,以便针对问题提出课程发展建议。
(3)组织比赛。通过组织各种比赛,了解区域、学校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学校关注课程发展,促进教师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