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教学研究

郝京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努力、现状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4-09-22

/_files/site/1/sync/file/2014092213500234.doc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南京师大教科院

郝京华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郝京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克服分科、学科课程弊端的努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现状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若干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的背景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在学校占绝对统治地位带来的问题—

1、完整的世界图景被肢解

2、远离真实情境、远离经验世界

3、能力得不到锻炼(尤其是创造能力)

4、去情境化的课堂学习,导致概念理解肤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5、学不至用

2010年8月6出版的《凤凰周刊》报导,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EA)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

  但是想象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一

  创造力排名世界倒数第五

﹡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影响20世纪人类生活的20项发明中,没有中国人的直接贡献。

中国人“笨”?

PSSA考试(上海) 第一说明什么

 

二、克服弊端的努力

理论层面

  人们普遍认为聪明的人应该具备:

    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缜密的推理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良好的表达能力

    归纳信息的能力

    权衡信息的能力

    目的是否明确

                          ---耶鲁大学 斯腾伯格

问题:这些能力如何表现?这些能力如何获得?

相关理论研究

能力=(素能X内容)X情境

  =(具体目标)X情境

对于个体来说,能力是以一种内化的方式调动一整套整合了的资源,以解决某一类问题情境的可能性。 (比)罗日叶

能力的特征:

能力在一种整合性情境中表现出来,也就是一种包括主要信息和多余信息(对于解决问题情境不恰当的信息),并调动先前发生的学习的复杂情境。

情境认知理论

“概念、技能和信念需要在一种情境中才能体现出它们的意义并显得有用。同样,情境需要靠概念、技能和信念去将经验变得可以被理解,并促进知识的建构。”

应致力于寻求概念和情境、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平衡和联系!

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

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生活、认知和操作、内容和情境之间建立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层面

杜威的实践——

活动课程、设计教学法

STS课程

综合学习设计——

项目学习

问题解决学习

BPL学习模式

STS课程案例

PBL学习模式

1、杜威的观点

“做中学(思维)”教学法

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景——要有一 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做中学(思维)”教学法

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2、PBL学习模式的特征

1、学习以“问题”为起点。

2、问题对学习者有意义,及学习者现在或未来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希望获得的知识并非来自学科,而是围绕问题产生。

4、无论是个体学习者还是团体学习者,都应该对他们的学习活动负主要责任。

5、学习活动大多是小组互动,而不是听讲座。

3、PBL学习模式的案例

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是否安全?(学校内)

A校学生用DIS技术测量的结果:CO2过量。

校方邀请环保部门用昂贵设备测量的结果和学生的一样。

A校学生将研究结果通过互联网与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交流。

B校欲进行复查。他们的设计的实验涉及两个教室——普通教室和流动教室。

他们的假设是:后者的空气质量比前者差,因为流动教室比普通教室小。

结果,他们的发现和预想先的恰恰相反。

学生对此感到不解,于是他们向科学家提出了质疑。

科学家建议他们考察教室的通风情况….

例2“电风扇能否降低室内温度?”

四门课(劳技、信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三条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

按主题进行(综合性)

挪作他用

地点:

教室居多、校外较少

---背离了课程改革提出的初衷---

跨学科、与真实情境、具体实践结合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现状

原因分析

对该课程价值意义认识不到位

国家课程校本设计有一定困难——

课程设计者队伍的组织

有关课程设计知识和能力的缺乏

考试的压力

安全的压力

课程实施的压力(师资、时间…)

三个层次的教师课程知识程度

1.教师为自主的消费者:

     认识既有课程材料的内涵,而能评估、慎选适用于教学情境的教材。

2.消费-发展者:

     具有发展教材的知识,而能补充既有教材之不足。

3.自主发展者:

     了解如何规划、设计一份完整的学习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