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files/site/1/sync/file/2014092214154698.doc
/_files/site/1/sync/file/2014092214192683.ppt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南京师大教科院 郝京华教授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泰勒的课程设计原理
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教育目标的来源:
*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现实与理想之差距→需要;兴趣
研究方法:观察、交谈、问卷、测验
* 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
对健康、家庭、休闲、职业、宗教、消费和公民等领域作工作分析,关注当代的最重要的能迁移的能力。
学科专家的建议:“将来要在该领域从事更高深研究的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基础教育” “你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年轻人的教育有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或一般公民有什么贡献?如科学:有助于增进个人和公众的建康;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人们能像科学家一样地看问题
2.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的含义:
学习者与外在环境间的交互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反应。
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
1、学生必须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获得相应的满足感;
3、期望的反应应是力所能及的;
4、有许多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1)、组织的含义:
为什么要组织学习经验: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的效应。
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纵向组织)
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横向组织)
(2)、有效组织的准则
连续性 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
顺序性 后继经验要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加深。
整合性 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
课程要素(概念、价值、能力)
4.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1)、评价的必要性:检验所组织的学习经验的效果。鉴别其长、短处,检验教师实施的有效性等。
(2)、评价的基本概念
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
频率:>2次
方法多样:观察、问卷、作品分析……
抽样:样本问题
(3)、评价的程序
目标(双向细目表)情境设计(表现行为的机会)
实际试行(行为记录手段、名称、单位)
(4)、评价的效度、信度问题
(二)、课程设计理论的新进展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与经验的选择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1)课程目标的设计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
培养目标:某级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如:小学、初中、高中、中高职、大学…
OECD的研究--培养目标的启示
“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专案
核心素养(指某些国家社会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共同素养)——课程设计的关键DNA
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能在宏观开阔而图像远大的环境脉络中进行行动
能规划并执行生活的计划与个人的人生计划
能捍卫维护与伸张自己的权益/、限制与需求
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
能与他人建立优质的人际关系
能与人团队合作
能管理与解决冲突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
能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与文本
能互动地使用知识与资讯
能互动地使用科技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沟通的内涵:
类似于美国教育部发起的“21世纪技能联盟”指出的21世纪学生所需的:
资讯通讯科技素养
思考与学习力
能处理与分析并评估资讯的准确度、可靠度
进一步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组织资讯成为有用的知识
我国课程改革的新精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公民道德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 自我管理 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修养——语言与沟通 科技与信息 人文与审美
——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目标与宏观课程组织
公立学校的两个关键任务——通识教育—完成共同的教育经验和共同技能、知识及价值的任务;“专业教育” --—与鼓励个人发展有关(个人兴趣、职业目标、个人性向…)
课程目标的设计(中观)
1、目标的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
动作技能领域
情感领域
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
评 价|
综 合|
分 析|
运 用|
领 会|
知 识 |
安德森
当失踪的宇宙探测器发送回它降落的那个行星的照片时学生们看到,地面是坑坑洼洼的……
信息显示,温度比较适中,不会低于 — 135℃
信息还显示,所在地为海拔 — 4000M
地壳中有比较活跃的运动
任务:宇航器落在该星球的什么位置?
课程目标 的另一种分类
普适性目标与特殊的具体目标
普遍的行为、技能的价值
交往---阅读、写作、说话、表达(非口头的交际形式)
思维---
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
学科思维----数学思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哲学思维、历史思维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直觉思维、逻辑思维
反省思维….
高认知水平目标与低认知水平目标
比较:《威尼斯商人》的目标表述
*学生应有能力去辨识《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情节
*使学生能够辨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
比较:
昆虫有几只脚?
这个池塘里的鱼是怎么死的?
探究(收集、判断信息)技能包括:
☉从多种资源中收集信息和事实;
☉理解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不同;
☉选择可靠的信息资源;
☉区分重点与非重点的事实;
☉阅读图表、表格和地图;
☉利用图书馆的各种参考工具;
☉使用研究的技术方法,包括网络工具和别的电子资源;
☉文件资源。
•人际参与
☉在尊重、信任、关心、合作的基础上,同别人形成建设性的和满意的关系;
☉稳定地平衡协商;
☉按照人们的性格和行为对他们做出判断;
☉小组活动中使用民主的价值观和开展民主化实践;
☉ 有效地进行小组交流,并且实现小组目标;
☉认识和欣赏不同于自己的文化;
☉同别人合作性的工作且寻求多种看问题视角
☉为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利益而进行工作。
台湾十大能力
☉了解自我发展的潜能
☉欣赏、表现与创新
☉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表达、沟通与分享
☉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规划、作者与实践
☉运用科技与资讯
☉主动探索与研究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课程目标与需求评估
课程目标的拟定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要对学生、社会、学科等方面大量研究结果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考察、分析和判断。
在课程领域,“需要”是指“公认的学生行为或态度状况与所观察到的学生状况之间存在的矛盾(差距)之处。
课程目标表述的新趋势
1、确保每一个学生欣赏科学的魅力与神奇
2、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具备追求科学、技术事业的能力
美国科学教育目标——三维目标的交织
(2)课程选择
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经验是实践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何理性地进行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计问题。
课程选择的来源——
社会文化内涵中的知识
学生与其所能反应的外在环境条件之间的互动方式
核心概念的选择标准
具有学科的意义:具有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的重要性,或者是本学科中组织相关知识的关键概念。
具有解释力:能解释许多现象。
具有生成性:能为理解和探究更多的概念和解决问题提供关键的工具,与社会、家庭相关。
能从幼儿园到高中螺旋上升(学习进阶)
学习经验的选择规准
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准则
1、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允许对自己的选择的结果进行反思,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2、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让学生起积极的作用而不是起被动的作用,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3、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学生从事对观念的探究、理智过程的使用、或目前面临的问题(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4、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涉及实在的事物(如真实的客体、材料和人工制品)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5、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可以让处于各种不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地完成这种活动,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6、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学生在新的情境里考察某一观念、理智过程的使用,或以往研究过的当前面临的问题,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7、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学生考察社会上公民通常都不考察的——即通常被传媒所忽视的课题或议题,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8、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活动要求学生和教师作出一些“冒险”——当然不是生命的冒险,而是成败的冒险,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9、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学生重写、详述并完善他们最初的努力,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0、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1、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使学生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参与安排、实施计划并分享活动的结果,那么这项活动就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2、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与学生表述的意图相联系,那么这项活动将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12、如果其他东西都相同,但某项活动与学生表述的意图相联系,那么这项活动将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
(3)课程组织
基本术语
课程组织——“形成一种整体,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协调”
课程组织的宏观和微观水平
宏观水平指:
不同学段之间的组织
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组织(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同领域之间的组织(如工具类学科与学术类学科)
一门课程的整体架构….
微观水平常指:
单元、课
概念、原理、技能、事实之间的联系等。
纵向组织——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
横向组织——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
中观课程结构(课程纲要)
内容结构——以知识为逻辑主线
媒介结构——当课程编写者不明确区分课程与教学间的差别时,“课程组织可能会指教学活动、方法、材料(媒介)与具体目标相联系的方式。——以活动为逻辑主线
内容结构例:理财课程
1、经济是怎么回事
2、你和你的钱
3、赚钱
4、花钱
5、少花钱,多赚钱
6、该把钱存在哪
7、精明地花钱
8、让钱生钱
9、为什么钱让人疯狂
媒介结构例——《水单元》
一、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⑴侧重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维度
|
活动名称
|
活 动 概 述
|
1
|
水的旅行
|
与自然水域接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静思畅想活动
|
2
|
探索河流
|
通过阅读和分析地图,了解河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
3
|
池塘的世界
|
接触自然水域,认识水中的生物,初步懂得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
|
4
|
揉 纸
|
制作简单的模型,认识人类生活与水域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