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上午,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的录播教室与美术教室同步举办了以“文化溯源,守正创新”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促进课题资源的共享,推动美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建邺区全体中学美术教师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的周琦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物里的烟火人间——身边的陶》课例展示。周老师巧妙地运用国家博物馆的AI虚拟数智人带领学生探索陶器文物,揭示文物背后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传承了传统的陶泥艺术,还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引导他们以多种方式将传统美术融入现实生活。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互动性,充分展示了周老师对传统陶泥艺术课程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
南湖二中的刘会敏老师则开设了《“愈见”你我·悦纳自我》一课。她通过艺术表达重构自我认知图式,实现心理弹性和美术素养的双重提升。刘老师借助“乔哈里窗”活动重建学生的内心秩序;在创作象征性自画像时,她运用“隐喻重构”“缺陷转换”等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象征元素表达自我,帮助他们在创作中找到新的自我表达方式,从而悦纳全部的自己。
金中河西的刘超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书为心画 法为准则》的讲座。刘老师从书法的概念、“法”的内涵以及如何学习书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他首先解读了书法的概念,并从实用性和艺术性、基本规定性两个维度进行阐述。接着,他详细分析了书法中“法”的五个方面: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和气韵,并进一步阐述了书法中“骨、肉、筋、血、气”五个方面的内在关系。刘老师还对五字执笔法、永字八法和拔镫法等运笔法进行了具体讲解。最后,他为老师们提出了学习书法的建议。
金中河西的周玮老师开设了《园林·探幽》一课。她通过时空穿越的情境,引导学生解码苏州园林的文化密码。课程融合了历史、艺术与劳动实践,探究“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与漏窗设计美学。学生通过纹样分类练习和创作,掌握均衡对称等形式美法则,最终合作设计出可带走的漏窗纸袋,实现传统纹样的现代转化。AI机器人“美美”的总结升华,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创实践,让古典园林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南师附中邺城路初中的赵书哲老师开设《好戏进校园——校园戏剧节海报设计》一课,结合了戏剧文化、视觉艺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视觉表达的方法。在创作环节,他们结合AI生成的图像,运用拼贴、绘画等方式,设计校园戏剧节海报。本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视觉审美与创意表达能力,还通过AI技术的应用,让传统戏曲文化焕发新生,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与时代感。
最后,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王晓丹老师和南师附中邺城路初中的何青老师对公开课和讲座进行了点评。她们高度赞扬了老师们的表现,认为今天的课程在文化溯源、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创新方面,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将AI技术引入课堂,并成功地将AI技术落地到美术课堂中,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此次研讨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合作的平台,更有力地促进了课题资源共享和教学理念创新,推动美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审美感知、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关注生活,热爱学习,传承文化。(周琦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