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音准感受和表现力的发展
如果歌曲难度适中,在有伴奏的情况下,一般儿童都能基本唱准音高。有研究表明,对学前儿童来说,下行音程一般比上行音程容易掌握,五度以内的音程比超过五度的音程容易掌握。
(二)歌词记忆与理解力的发展
在一首歌曲中,幼儿最容易掌握的是歌词,但受其语言能力发展影响,幼儿对歌词的理解与记忆具有鲜明的年龄特点。
(三)节奏感受与表现力的发展
幼儿有对节奏的肢体直接反应。直觉性。个体差异性。
(四)歌唱呼吸控制能力的发展
呼吸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学前儿童的呼吸是每分钟22次左右(成人是17次)。此外,由于学前儿童的胸骨较圆、肋骨斜度较小、不便于作深呼吸,学前儿童的肺活量也比成人小。基于这些原因,学前儿童的呼吸要短,唱较长的音会感到困难,破句、破词换气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但适宜的歌曲,良好的教育引导下,儿童可以尝试控制呼吸,按照歌曲的要求来换气。
(五)歌唱表现力的发展
经常聆听清晰、优秀的歌唱示范,并在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下,3-4岁的儿童能够初步养成表现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表现技能。如可以用明显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中的不同形象和情绪。
二、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内容
(一)学唱适宜的儿童歌曲
1.音域在c1-c2范围内(托:mi-sol;小:re-la;中:do-la;大:do-do),偶尔超出音域,只要不在强拍或较长时值,也是可以的
2.节奏相对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及其组合为主
3.速度要求以中速为主
4.旋律进行较为平稳,音程多为级进少跳进
5.结构工整短小多重复
6.歌词与旋律的对应关系简单,以一字一音为主
7.歌曲内容富有童趣,歌词便于记忆
(二)学习恰当的儿童歌唱形式
独唱、齐唱、接唱、二声部合唱、二声部轮唱、歌唱游戏、歌表演等。适宜3~4岁幼儿演唱的歌曲的演唱形式以齐唱为主。在小班下学期,可以尝试分小组按乐句接唱。适宜4~5岁幼儿的演唱形式包括齐唱、接唱。接唱可以是问答句的接唱,可以是固定句的接唱,也可以是前后句的接唱。5—6岁的幼儿可以进行二声部合唱、轮唱歌曲的初步学习。
(三)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姿势正确、轻声唱(轻声高位)、自然唱、先听后唱、选择恰当的演唱方法(连贯的,断顿的)
三、歌唱活动可选的游戏类型
1. 情境表演游戏(含手指游戏)
2. 领袖模仿游戏(请你像我这样做)
3. 输赢游戏(追逃、抢板凳、包剪锤等)
4. 猜谜游戏
5. 传递游戏(传物品、传话等)
6. 控制游戏(造型、“藏起来的字”)
7. 其它游戏(拍花巴掌)
四、活动设计
要点:1. 根据儿童的年龄段特点选择合适的歌曲
2. 根据歌曲内容和演唱难度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先学歌再游戏——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在先;边游戏边学歌——无意注意、无意记忆在先,反思评价在后)
3. 根据活动内容,分析本班儿童的已有经验
4. 将活动设计分层次,每一个层次只增加一个练习点,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活动(活动不超时)。以《数字歌》为例:
第一层级:教师范唱(第1、2遍),幼儿听辨由情境直接支持的歌词内容(数字、来自哪里)
第二层级:教师范唱(第2、3遍),幼儿听辨与游戏相关的歌词内容(0的本领)
第三层级:教师范唱(第3、4或5遍),幼儿练习游戏动作,为游戏做准备
第四层级:教师示范游戏(第5、6遍范唱),并开始鼓励幼儿跟唱
第五层级:教师带领个别幼儿游戏(第6、7遍,跟唱)
第六层级:幼儿独立游戏(第8、9、10遍,跟唱)
第七层级:增加游戏难度(出现两个0)
本次活动时,进行到第6层,即幼儿独立游戏。如果本班孩子之前对圆圈上的追逃游戏没有经验,则进行到第5层级就可以停止,老师作为陪伴者每次带领一名幼儿游戏。等到第二课时再进行幼儿独立游戏的尝试。如果本班孩子游戏经验丰富,则可以继续进行第7层级的活动。分层次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适用于任何年龄段。
以上内容根据培训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