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语文

教研活动中的发言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0-11

今天,听了陈雯老师执教的《天安门广场》第一课时,有了很多启发。就本节课的三个亮点,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个亮点:词语教学。陈雯老师是这样教的:老师提问,课文中的四个字的词语很多,你发现了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了课后第三项的八个词语。在学生朗读、读通的基础上,教师将词语变序出现,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发现,每一行的词语围绕了一个主题,读起来朗朗上口,记起来很容易。这一段的教学设计,大大的出乎我的意外。对于高林生老师提出的“块的教学”理念,也曾经手追心摹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陈老师的这一段设计,匠心独运。采用“意义块”进行教学,教得精,教得巧,教得有法,教得有趣。对于其中的难于理解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陈老师出示了六七幅图,这些难点在图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学生建立了词语概念与词语表象之间的正确联系,理解了、真正懂得了,随之而来的有感情朗读,就是这段教学良好效果的表现。

第二个亮点:段落教学。四年级教学的重心在哪里?在段落教学!这个意义大家都明白,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常常落实的不够。陈老师把时间用在了段落教学上,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段落教学严谨,学生受益面很广。

第三个亮点:打破了第一课时的程式。谈起第一课时的程式,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无非是这样的步骤——导入,检查预习(字、词、句、读书),整体感知、写字教学。我们的第一课时,把本该在课前做的预习工作,搬到了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到了弥补预习缺漏上,这样做,一方面帮助了后进生熟悉课文,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学习。另一方面,真正做了预习的学生却在一旁重复劳动,效率不高。陈老师这堂课中的检查预习环节,很紧凑,没有一点多余的话,这给了孩子们一个暗示,预习就应该放在课前,预习就要扎扎实实。课堂上的是检查,而不是再预习。这也给了我一点启示,第一课时不能三个学段一个样,六个年级一个样。四年级的第一课时,要节省时间,把课文教学的重点前移,把多余的时间还给读书、还给孩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