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冬日的严寒,我们来到了美丽高雅的金陵实小,欣赏了两节与这个冬天相关的课《雾凇》。雾凇是我国四大奇观之一,展现了北国风光的魅力。两位执教者共同合作,用两课时完成了整篇课文,课堂是高效而又灵动的。邱老师的第一课时上得扎实、真实、有效,老师紧紧地抓住字、词、句,领着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顺,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吕老师的第二课时,紧紧围绕奇观,品词析句,课堂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一个诗意的课堂,感悟语言的美。他们研究的主题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今天的课堂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笔,没有体现出学生是否用得出,但扎实的课堂已经体现了读得进,记得住的特点,我们也相信他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老师的栽培下,一定能用得出。
我爱语文,在漫漫的语文之路上辛苦而又快乐地追逐着……近年来,我们追求本真有效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课堂并没有以往所见的公开课那样花哨,形式多样,课堂热热闹闹,而是朴实的课堂,扎实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我们关注的话题是执教者对“语文”这门课程的个性解读。教者眼中的语文是什么样的?
有的说:语文就是字、词、句、段、篇,抓住文章的关键字,关键词,引领学生品读文本。有的说:语文应该充分发挥其工具性,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有的说:语文应该教会孩子写字,教会孩子读书,简简单单教语文……我们不难惊讶地发现,这三种观点其实正是高、中、低三个年段对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要求所在呀!
语文是什么?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下了定论,事实上,语文是情、意、形的集合体。这个“情”是思想感情;“意”即意思,表达的内容;“形”指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语”和“文”只不过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语文的“语”是用口头流动出来的,语文的“文”是由笔端书写出来的。“语”的“情”是显性的,“形”是隐性的;“文”的“情”是隐性的,“形”是显性的。“语”和“文”的共同点“意”都是通过听和读感悟到的。我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追求。语文,首先应该是运用语言的工具,教会孩子识字、写字、读书、写作,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其次,语文应该是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爱上语文,享受语文,逐步走向文学的殿堂。
从小,我便喜爱语文,喜欢老师口中冒出的一串串优美的句子,喜欢课堂上老师慷慨激昂的演说,喜欢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喜欢……我喜欢语文,因为我感受到语文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喜欢语文。语文课上,我喜欢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尽情放纵自己的情感,与课文的主人公同喜同悲,陶醉其中。看到孩子们语文课堂上幸福的笑脸,我更爱语文了……
语文老师是感性的,我们追求诗意的语文,我们喜欢浪漫的语文,我们喜欢灵动的语文,我们……我们的心中都珍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语文童话,我们会为自己最美好的语文努力着、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