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
——金中实小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实录(中年段)
夏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欢迎并感谢大家冒着严寒来到我们金中实小参加教研活动。我们的主题是“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下午的活动分为三个板块,首先由邱丹和吕伏安老师执教《雾凇》一、二课时;之后在一楼报告厅进行交流研讨;最后安排了专家讲座。下面进行活动的第一板块,由邱老师和吕老师为我们执教《雾凇》。
第一板块:课堂教学展示。邱丹、吕伏安执教《雾凇》。
第二板块:研讨活动。
夏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下面进入活动第二板块——交流研讨。
本次的主题是“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简单地说,“读得进”是指学生能把书读进去;“记得住”指的是积累;“用得出“则是指运用。首先请今天执教的邱老师和吕老师谈谈他们的得失体会。
邱丹: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
3.初步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在教学中比较成功之处是以下几点:
1.准确认读生字新词,过认读关。
理解词语时联系上下文, 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不显吃力
2. 读通句子,扎扎实实读书。
本文的句子比较难读,我在难处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读,以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初读效果。
3.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
对雾凇美景的感知,南京的孩子从没见过雾凇景象。我精心准备了一些图片,课堂上课件的展示, 为很好地理解“琼枝玉树”“银松雪柳”等词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使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走进了文字的内涵。
4.找准切入点,品读感悟。
我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观”做文章,让学生在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意思后,让学生从文中找重点句,抓重点词,从而体会雾凇 “奇”在美,“奇”在多,“奇”在范围广。在指导朗读中让学生读出感受。并从中提炼出品读的学习方法:从段中找重点句子,从句子中找关键词,读出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语言不够简练,时间掌握不够到位。
我们常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吕伏安:
一、 研读
1. 研读文本。雾凇是一片写景的文章,文章共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写了雾凇形成的壮观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写了人们的感受。最为关注的是书后的练习题,既是学生的复习题,也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
2. 研读课标。课程标准对我们中年级段阅读文章提出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
二、 定位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写景文章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景色的美,这样的美须通过阅读来呈现。教师设法让学生读出形: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受,为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铺垫。读出境:文章中的情境有的静谧、淡雅;有的热烈、奔放;有的恬静、悠闲。“读出境”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现出这种情境。读出意:文章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跃动着作者的思想,隐含着深厚的意蕴。读出情: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情感,有的似滔滔江水,奔腾直泻;有的似涓涓溪流,曲径蜿蜒;有的似沟壑深涧,敛抑凝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睹文思理、睹文悟情,解读作者的思想,体味文章的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
三、 设计
复习导入,感受奇观;默读课文,感知奇美;品读课文 感受奇妙;诵读积累,摄留奇美;欣赏美景,体会奇趣。
夏莉:
本学期我们区和我校开展了追求高效课堂的系列活动,我校全体语文老师积极参与其中,钻研文本、合作探讨,以“减负高效“为理念,贯穿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下面就请我们中高年段的三位年轻的老师谈谈他们的感受。为了说清楚些,你们不妨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说说,当然也可以整体而言。
赵梓如: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赵梓如,是今年的新教师。初走上教师岗位,我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学习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收获很多,下面我就从“读得进“来说说我的想法。
“读得进“,顾名思义,就是把书读进心里去,在教学上关键在于安排读,有质量、有频次、有形式地安排读,读得扎扎实实。从这两节课中,我看到了这两位老师紧扣目标,动用智慧组织教学,无论是初读还是品读,两位老师目标明确,重在指导朗读,有的时候教学内容已经很多,甚至目标可以再这里进行拓展,但两位老师都没有安排,而是以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知雾凇之奇,学生的的确确将课文读进去了。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讲讲我的想法和收获吧!
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朗读
《雾凇》这课短小精悍,比较难读,除了读准字音,邱老师对难读句段进行了指导,在难点处进行指导读,示范读,让学生回读、反复读,以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这也符合课标对于中年段提出的朗读要求。
吕老师也非常注重朗读,比如他以朗读第一自然段进行导入,不仅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让学生体会了雾凇的奇特。再比如,教学最后一段时,以诵读雾凇作为结尾,让学生体会到了心情的甜美。
二、重视默读,略读。
课标中提出:中年段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两位老师的课堂都涉及到了默读。邱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在读中思考,或许说得不全面,但也说出了片段,说明他们讲课文读进去了。
吕老师则是在导入之后默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感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吕老师又让学生以略读的方式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找出一些表示雾凇过程是连续、连贯的词语“……了”、“……着”。
可见两位老师的教学全是紧扣课程标准的。
三、抓住关键词来读,体会雾凇奇特
1、关键词开启,简化教学环节
整篇文章的教学紧扣“奇观”一词,牵一词而动全文,以“哪些词语和句子能体会出雾凇奇呢?”作为总领性问题,把这节课要讲的重点串起来,简化头绪,使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有层次、有梯度,帮助学生整合教学内容,从而能够静心读书,有充裕的时间主动积极的思考,结合教师的引导,就在理解词句的同时读出了那份奇特之情。
2、关键词聚焦,升华内在情感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的时候,突出关键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吕老师深情并茂的过渡,逐步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逐步的,奇妙无比的,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一遍比一遍感受深,那么关键词所蕴涵的情感,作者想表达的美感奇感,就在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3、关键词品析:关注文化细节
第一课时,邱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讲解了“琼枝玉树”,先请学生找到三年级学习的一个词语“玉宇琼楼”,体会“琼”的意思,再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想象,随后出示图片,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琼枝玉树的样子,学生这时已经对这个词有了整体的了解,邱老师在这时提问,你能在课文中再找个近义词吗?引导学生体会这个“琼枝玉树”并不是玉石做的,它就是指的雾凇,就是银松雪柳,这时雾凇的形象便真真切切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最后再指导读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层的体会。教学过程看地随意,但独具匠心,对“琼枝玉树”的深度开发、掂量比较,使得学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
夏莉:
赵老师是今年8月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老师,她对“读得进”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体会,很是难得!
陈卫娟:
刚才赵老师从“读得进”这一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想从“记得住”这一方面谈一谈。记得住其实就是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把积累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如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都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
两位老师的课注重积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此我想谈三点体会。
一、引导理解
理解是积累的前提。就某一词语而言,只有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其积累的基础。邱老师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了“饱和”“ 琼枝玉树”等词语,提高了记得住的效果。吕老师则通过让学生品读、感悟的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雾凇形成过程之美,读了“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在等词,孩子们眼前仿佛就看到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增强了记得住的有效性。教学中两位老师把“理解”作为语言积累的重要前提。正因为如此,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深切感受了雾凇之奇,也积累了优美词语和精彩语段。
二、有效背诵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好办法。
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效果最佳。吕老师抓住学生被美景吸引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多读,细品,读出感受,直至背诵。把背诵落实在课堂上,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重视积累,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就能够真正实现。
以上是我一点浅薄的认识,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夏莉:
陈老师讲得很精当。刚才忘了介绍,她是南师大中文硕士,也是吕老师的徒弟,真是名师出高徒呀!
刚才赵老师和陈老师分别从“读得进”和“记得住”两方面谈了对课的体会,那么在课堂上又怎么进行训练呢?关于“用得出”这个方面请张老师来谈一谈吧。
张婷:
大家好!刚才两位老师说得都很好。我认为不能孤立地看“用得出”这一环节,它与“读得进”、“记得住”是紧密相连的。
积累和运用就像蜜蜂采蜜和酿蜜一样,积累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积累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课堂学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之一。邱老师在第一课时中带领学生反复朗读和体会“玉树琼枝”、“银松雪柳”、“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帮助学生把这些美丽的词语留在心中,为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在第二课时的复习阶段,吕老师请学生以“开始……接着……最后……”的形式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将上节课积累到的词语自然地运用其中,口头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有效地训练。
另外,吕老师的一个教学环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带领学生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奇”的时候,巧妙地联系到课后习题三,他引导学生找到“弥漫着”、“笼罩着”、“淹没了”、“模糊了”等关键词,并带领学生熟读成诵,吕老师在设计课件时特意突出这些词语,目的都是让学生在用心体会这神奇过程的同时,悟出其中的写景模式和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在课文中走了一个来回,让孩子们不仅知道“写的是什么”,而且明白“如何去写”,相信孩子们在课后写作(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时,一定不会觉得是一件难事。
总之,我认为两位老师真正做到了“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教学显得十分完整,课堂上语文味十足。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
夏莉:
好,谢谢!刚才三位从三个方面分别谈了,不过我想在课堂上不能肢解开,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上述讨论只是我们校本教研的一个角度,其实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谈。刚刚我们是抛砖引玉,希望聆听在座专家老师们的评析。
有请新城小学孙海燕和奥体小学植桂和老师点评。
孙老师:邱老师的课朴实扎实,没有花架子,关注学生,特别是薄弱学生的朗读学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吕老师的课幽默有趣,老师平易近人,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品读感悟,带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之中。
植老师:金中实小的教学研讨氛围很好,本次主题很切合中年段的要求,定位准确有效。如果将这三方面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定会提升课堂的高效性。
夏莉:
一次教研活动,一次充实的收获。下面请吕老师总结反思收获。
吕伏安:
反思
1. 课堂尚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习得;
2. 教学的设计是多样的,我们要思考以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有效地目的。
最后请李校长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指导。
第二版块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三板块:特级教师杨新富讲座《阅读课要强化几个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