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
——金中实小校本研修展示活动实录(低年段)
过静: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冒着冬日的严寒来到我们金中实小,参加今天的校本研修展示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春天般的融融暖意。在此,我代表金中实小全体师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今天,我们的校本研修主题为“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课堂教学展示,由我校两位青年教师汪莹老师和王新民老师为大家执教二年级上册的《水乡歌》,顺便介绍一下,这两位老师均为去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第二板块,分组研讨,地点在三楼会议室;第三板块,由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新富为我们做一个微型讲座。下面进行今天活动的第一板块,由汪莹老师和王新民老师为我们执教《水乡歌》。
第一板块:课堂教学展示。汪莹、王新民执教《水乡歌》
第二板块:研讨活动。
过静:
各位老师,现在我们的活动即将进入第二板块,依据“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这一主题,结合今天的两节课进行小组研讨。
首先,我们有请今天上课的两位年轻教师先自己谈一谈她们今天课堂教学的感受,有一说一。
汪莹: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执教的是《水乡歌》第一课时,在接到这个任务时,我的心里很忐忑,因为我们所选的这一课是诗歌这种比较特殊的文体,我执教的又是第一课时,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能在第一课时体现诗歌的特点呢?经过几次的试上,结合本次研讨的主题“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我不断地明确了教学目标:比如,对课文阅读的要求,我一开始定的教学目标很简单,读准字音,进而读通句子,后来,经过思考我认识到这是诗歌,不能这么教,诗歌与普通阅读课不一样,诗歌有韵律,有节奏,我必须要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有初步感知,为第二课时课文意境和情感的体会打好基础,因此,我将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更改为:通顺、连贯朗读课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当然诗歌教学的第一课时与普通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也有共通之处,如识字教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低年级孩子,除了通过趣味的教学让孩子认识生字,“记得住”,我们更重要的目标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会孩子识字方法,用三个字来讲也就是“用得出”。在本次授课过程中,我利用看图片识字、联想识字等识字方法,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本课的生字的同时,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学会了一些认字方法。
这就是我准备这节课期间的一些心得与体会,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欢迎各位老师就我这节课提出好的建议,还望不吝赐教。谢谢!
王新民:
我把我上这节课前后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三点:
一 、畏惧
我作为一名刚工作一年的新教师,在每一次的教研活动中,我都是报以学习的心态,而这次我却接到了这艰巨的任务,让我从心底里产生畏惧,我不相信自己可以展示在那么多有经验的老师和各位名师面前。
二 、迷茫
当我们选好课的时候,我很迷茫,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仍处于学习与探索的状态,本课是诗歌教学,我在研读教材时就在反复思考,诗歌教学到底与平时的阅读教学有何不同呢?我的教学重点到底应该落到哪里?这是我感到迷茫的。
三 、乐在其中其乐融融
我们的课可以说是我们低年级组共同的智慧,每一次试上,我们低年级组的老师都会调开自己的课来听课,听完都会给我提出很宝贵的意见,杨书记更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从教学设计到教学中的每一个小细节,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使我非常感动,深深感觉到我们金中实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工作,我感受到了乐!在我们一次次的磨课中,我从迷茫中渐渐清晰了,我慢慢知道了原来诗歌是该这么教的,这节课我抓住三个点,首先是读,要努力让孩子乐读,熟读成诵;其次是想,要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感受诗歌的那种意境;最后是仿,也就是创造,学是为了会用,那么在学习了这首诗歌,孩子们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诗歌,我想这不仅能增强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总之,这次上公开课的这个过程让我成长了很多,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正应了那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过静:
各位老师,其实,在我们这一次校本研修活动以前,大家都非常注重地年段阅读教学的研究,而《水乡歌》这篇课文,他和以往阅读教学的课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互动:诗歌体裁)是的,我们很少去关注现代诗歌体裁的课文的教学,甚至将诗歌体裁的课文当成一般的阅读课文来教学。今天我们就是要针对诗歌体裁的课文究竟该怎么教这样一个点进行研究,从而真正实现 “五严”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的目的。所谓“读得进”,不仅仅是指让学生读进去,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让教师能够读得进,教师要读懂教材,准确地把握文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点亮文本。
我们学校的王雅丽老师是一位擅长思辨的资深语文教师,下面我们用掌声有请王雅丽老师针对这篇教材来谈一谈。
王雅丽:
我们是一个年级组的,才上过《水乡歌》,对课文比较了解,它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全诗共有3节,第一节写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描绘了水乡水多,这节中的“处处绿水荡清波”以诗的语言展现了一幅碧水清波的图画,第二节写了船多——“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漂浮在水面的点点白帆很容易让人想到碧空轻挥着朵朵白云,无论用笔的色彩还是画般意境都是清新优美的,王新民老师课中就曾问学生:“如果把它画下来,准备用什么颜色?……”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往往用颜色、图画思维的。当然诗歌教学更加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最后写了歌多:“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水乡绿水清波,白帆如云,告诉我们水乡人民的生活如此繁忙,如此幸福美丽,当然水乡上空回荡的是快乐之歌。
这首诗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朗朗上口,句句押韵,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谐的韵律美,它仿佛就是没有颜色的画,没有音乐的歌,课标里说:“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正如《水乡歌》就是激发想象,熏陶美感的好材料。
过静:
王雅丽老师对教材的解析准确而深刻,谢谢王老师。
《水乡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同时,他的体裁是现代诗歌。这样体裁的课文是不同于普通的阅读课文的,他有自己的独特性。那么,现代诗歌又具有哪些独特性呢?
孙燕:
诗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和人类的语言同时产生的。诗歌,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和韵律。下面我想结合《水乡歌》谈以下两点。
一、诗歌中的意境美:诗歌都讲求意境 ,《水乡歌》很多地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一种意境美,《水乡歌》这是一首新诗。对于现代诗歌我是这样认为的:现代诗歌在感情抒发上显得比较奔放,思维更为跳跃,教学时不用讲的那么透彻,更不能对诗歌进行肢解,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可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感悟即可,采用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水乡的美,教师利用多媒体音响画面结合的优势,让动听相融,配以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水乡那独特的意境中。“处处绿水荡清波”像这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句子,让学生多读多想,在阅读中感悟、体会这种意境美。
二、诗歌的音乐美:全诗共三小节,分别写了水多、船多、歌多。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诗歌充分借鉴了江南民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利于训练朗读。本诗的教学设计重视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节奏,即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着重于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并且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过静:
孙燕老师原先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她对于现代诗歌独特性的阐释非常地精准,不愧是中学教师啊,感谢您!(鼓掌)
接下来让我们根据现代诗歌的独特性,也就是现代诗歌的特点,来聚焦今天的两节课,大家都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今天的两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看法。
刘怡楠:
一、反复诵读,促进思维
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我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汪莹老师和王新民老师在执教《水乡歌》一课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诗歌,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诗歌,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课堂上高潮迭起。
二、合理想象,体悟主题
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就十分必要,还原诗歌的场景,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水乡歌》是一首文字浅显、意境优美的诗歌。在读到诗末 “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歌怎么会用箩装呢”的问题。确实,诗歌中虚写的内容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难点,而在王新民老师的课堂上,这一难点得以巧妙地解决。在学完第二小节后,王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还看见了什么,然后练习用像诗人那样的句式把看到的说出来,在充分感受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后,学生入情入境,个个成了勤劳幸福的“小渔民”,都争相表达自己的箩里装满了鱼虾、莲藕……在学生畅所欲言之时,老师就势点拨:你们的箩里还装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说装满了丰收,有的说装满了笑容,还有的说装满了歌声……学生亲历了由实到虚的创作过程,自然地突破了诗歌跳跃的节奏和虚实结合的写法所带来的阅读上的困难,对诗歌的主题也就有了更深入、真切的体悟。
桂梅:
刘怡楠老师谈得非常好,诗歌教学要从诵读开始,要放飞想象。同时,我认为诗歌教学还应该注重创作迁移。
儿童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王新民老师在教学《水乡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美妙的诗行理解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感受到了水乡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她适时出示这样的拓展题:城市什么多?乡村什么多?学校什么多?------什么多?孩子们呈现出了许多种答案,如:城市什么多里,孩子回答出了“车多”、“人多”“路多”等。
我认为,王新民老师通过这样的拓展练习,既关注了诗歌语言形式的迁移,又培植了孩子的一颗诗心,在他们的心田种下了诗的种子。
另外,在校内研讨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别的班有同学写出了这样的诗:
天空什么多? 森林什么多?
星星多, 树多。
千颗星,万颗星 千棵树,万棵树。
挂在天空眨眼睛, 小树一棵连一棵,
一闪一闪放光明。 快给小鸟做新窝。
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似乎都讲究技巧,只有孩子们使用的是“无技艺的大手笔。”他们的眼光最聪敏独特,他们的想象最灵巧新奇,他们的语言最富有诗意。因此,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想,勇敢地写。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诗歌教学还要注重创作迁移。
过静:
刚才刘怡楠和桂梅老师针对今天的两节课谈了诗歌教学该关注什么:关注诵读、关注想像、关注迁移,谈得非常好。
曹如霞:
关于诵读,我也想说两点,在诗歌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去。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住诗的情感,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中去感悟语言的魅力。汪老师在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先自己自由朗读课文,从整体上了解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结合图片、动作理解了水乡歌德意境,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其次,要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理解。只有理解字词句,“看到”其形象,才有可能体会到思想感情。以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从讲解字词句入手,逐步进入诗的境界。教学中,王老师逐节学习,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重点词语,在教学水乡水多时抓住“千条、万条”来体会水乡的水多,又联系了“荡清波”一词引导学生体会水乡的美丽风光,为了让学生理解水乡的船舵,具体让学生围绕“飘”这个字来想想题为船多,飘满湖面的特点。这样通过字词句更深入地理解,读进诗的境界中去,自然会为学生后面的熟读成诵设置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高秀锦:
曹老师谈到诵读,我想说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读的进、记得住、用的出”的“记得住”。课上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形式上的朗读、不同层次上的朗读让学生将文章读懂、读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孩子在不同的朗读积累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为孩子“用的出”打好基础。这是我想说的积累性的熟读成诵。
奚丹丹:
刚才曹老师和高老师从诵读的三个层次谈了诗歌教学,由此我想到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过好认读关”的重要,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觉得:
第一,教不会。
学生对每节课所学的生字并非零起点,教师所出示的生字中有不少词语,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早已有接触,那么对于这样的生字,教师就不需要花太长的时间去教。今天汪老师的课,在第一次出示生字时并未在生字上注上拼音,而是在学生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对学生难以读准生字出示拼音,并给于重点指导。我觉得这样做既便于教师把握教学中的难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同时在认读生字的过程中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记字形上,做到认读统一。
第二,教方法。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最难以记忆的并不是字的读音,而是字形,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些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方法,教材中的看图会意识字和转转盘识字就教给了学生一些识字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这样的识字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汪老师的这节课中就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对识字方法的运用。比如:在教学“箩”和“帆”这两个生字时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并配以图片识记生字,这样就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做到音和形的统一。
以上便是我对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过好认读关”的两点想法。
过静:
今天的讨论非常热烈,“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是方法,是过程,也是目标。今天,我们也很想听听兄弟学校的老师对于我们今天的两节课和研讨的主题的看法,希望不吝赐教。
李曼莎:
今天的两节课体现出“人性化”这样一个特点,比如:例举课堂上的写字歌和写字操,让孩子不仅唱起来,思想上重视,做好写字的准备,还将身体和手指也做了一定的运动,这样真正地从孩子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体现出浓浓的“人性化”。
过静:
李老师谈得真好,我校的教育理念就是“用绿色教育理念打造生态人文校园”,所以,李老师的“人性化”这一点抓得特别准,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谢李老师。(掌声)最后,让我们听听两位上课的年轻教师简单地谈谈自己的收获。
汪莹:
刚才各位老师真是见解独到,讲得都十分深刻。
记性做了一首小诗:
金小什么多?思考多。研教材,想教法,读进记住用得出,后生晚辈收益多。(笑声、掌声)
言归正传,从各位的谈话中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1. 诗有意境,有情感,那么诗中的很多词一定也是优美的有意境的,所以我们在过字词认读关的时候也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词中所蕴含的意味。
2. 诗歌的形式是孩子所不熟悉的,正如刚才曹老师所说,在第一课时让孩子整体感知诗歌形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好的,我就说这么多,谢谢。不知道王老师是否和我一样也有一些收获呢?
王新民:
听了各位老师对诗歌教学的看法,我觉得我似乎又向诗歌教学迈进了一大步,她们把我之前零散的理解整合了,现在我对诗歌教学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我想,以后我在诗歌教学上应该会事半功倍。
过静: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看事物、看问题有不同的角度。而我们今天的“读得进 记得住 用得出”其实是我们校本研修的一个视角,今后,我们还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语文课堂,研究语文教学,有力地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将“五严”背景下的“减负增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