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南湖一小 张 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课文脉络。
3、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物吗?(出示图片)哦!我来告诉你们,他就是(出示人名)。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出示图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司马迁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
课题是“将相和”。板书:将相和
二、解题、质疑
课前老师已经给你们预习过课文了。你们知道这里的“将”指谁?“相”指谁?指名回答。那么这里的“和”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和”,那他们之前是怎么样的?(不和)他们之前为什么不和?(板书:?)后来又为什么和了?(板书:?)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整篇课文,思考一下这两个问题。
三、理清脉络
这篇课文写了三个故事,你们能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吗?自己先在每个故事的后面写一写。好,谁来说一说。
板书:完璧归赵 (指导“璧”的写法。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璧 ”的写法,它底下是个“玉”,璧就是美玉的意思。那么你们知道和氏璧就是什么吗?)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把“璧”这个字描一描。
后两个故事加什么小标题?
板书: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指导“荆”的写法。同学们,“荆”就是荆条,上面是带刺的,要用刀割,所以是利刀旁。这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了上下结构,把这个字也描一描。)
看到这三个标题,你们知道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了吗?
是啊!“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起因。板书:起因 (出示三幅图)
有了前两个故事才有后一个故事的发生。
四、初步感知
那么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呢?看课文的后面,有一个资料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两个)一个是?(蔺相如)一个是?(廉颇)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这两个人物大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能不能给我们读一读。课文是怎样具体、细致地来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精读课文,仔细揣摩语言。这个问题就留着下节课,让你们的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研究。
附板书:
将相和
? ?
完璧归赵 }
起因
渑池会见 }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