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 尹继凯
一、教材简析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百折不挠”。本课主要讲了谈迁两次编著明史《国榷》的故事,重点记叙了谈迁在原稿被偷后,从厄运中挣脱出来重编史书的感人故事。文章用词准确,饱含深情,运用数据表现谈迁编著史书的不易,赞扬了谈迁不被厄运所困,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中,我从不同层面解读文本,用感情朗读、角色体验、想象表达等方法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用心感悟文字,基于第一课时学生明了“写什么”,第二课时尝试“怎么写”的角度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不仅获得精神品质的光照,更收获表达方法上的启迪。
二、教学目标
1.学习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运用数据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数据背后的深刻内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4.通过对人物行为、动作描写的品读,感悟谈迁“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
三、教学重点
认识数据在课文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数据背后的深刻内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扣住重点词语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行为、动作描写的品读,感受谈迁“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有信念,就会有希望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境激趣,初读课文
1.板书揭题: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补充资料,介绍谈迁,拓展学生对人物历史时空的了解。
谈迁(1594-1657),祖籍汴梁(今开封),浙江海宁人,明末清初史学家。他原名以训,字仲木,明亡后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也有追寻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意思。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一生未曾做官,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他自学成才,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虽然贫寒一生,但却是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学家。
【设计意图:板书解题,引发学生思问“厄运”“信念”“打不垮”在文中的内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补充资料拓展学生对人物历史时空的了解,丰富学生对人物的感性认识。】
(二)检查自学,适时学词
1.指名朗读课文,适时理解词语。
解词预设:博览群书 化为乌有 鸿篇巨制 夜难安寝 诞生
家徒四壁 奋笔疾书 一袭破衫 名垂青史 逸闻
字音预设:只得(dé) 挣(zhèng)脱
2.学生放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检查自学,落实词语的教学。】
(三)学习生字,识写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讲解生字的形体结构,从而理解字义,帮助书写。
2.学生描红,教师巡视从坐姿、执笔、运笔方面作指导。
3.对所写生字从笔画、结构等角度进行讲评分析。
【设计意图:字词的教学,应落实“写”的训练,追求怎样把字写好、写美,写得神气,从指导和评价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四)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什么?”,进入文本思考:哪里写厄运、哪里写打不垮、哪里藏着信念?
2. 师生交流汇报,在表达个人理解的同时,引导朗读初步体会文章内涵。
★书稿被窃
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抓住关键词语交流并指导朗读。
(2)聚焦“珍贵”,从文章哪里看出书稿的珍贵?
★书稿珍贵
经过20多年的奋斗, 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引导发现句子的特点。
(2)交流数据背后的内涵,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恰当地运用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
★遭受打击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1)找寻文中描写谈迁的句子。
(2)音乐烘托,想象人物内心活动,指导品读。
【设计意图:教学中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文章脉络,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并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 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对照课后描红,默记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生字,做到美观、整洁。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明确“信念”
1.指导朗读课题。
2.回顾所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整体感知课文“写什么”,引导质疑,以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研磨数据,悟“打不垮”
1.梳理问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么写谈迁“打不垮”的?圈画、批注。
2.抓住描写行动的词句交流,体会谈迁“打不垮”的坚定信念,指导朗读。(以下环节,视学情灵活处理)
学习语段: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3.教师引领学生交流体悟:行动描写突出了打不垮的信念。
4.师生合作朗读,回扣课题:这就是打不垮的信念给人的力量。
5. 前后数据对比,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表达的作用。
(1)出示描写《国榷》的两处数据。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2)指导朗读,在比较中体悟表达的效果。
(3)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设计意图:体会数据背后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数据的对比,感悟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垮的坚韧行动,引导学生朗读进而体悟谈迁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
(三)读写结合,回归整体
1.读了谈迁的故事,你想对谈迁说什么?学生畅谈。
2.以名言的方式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导朗读。
3.在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数据运用、行动、对比)
4.运用数据练笔:
请你选择一句,用数据写话:
1. 为了写好这篇作文,我
2.我爱阅读,
3.为了提高朗读水平,
4.
|
5.交流练笔。
【设计意图:升华所学、形成积淀,用数据练笔将学习收获引向生活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四)布置作业,适度延伸。
课后修改练笔;搜集励志的故事或名言警句说一说;课后阅读蒋光宇的作品。
七、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立志编史———————《国榷》著成
数据 行动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