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出台,我的听课感受
——新课标的“变”与“不变”
金中实小 金菊
轰轰烈烈的新课标出台后,在此背景下听了不少课,感受不少:
1. 语文工具性凸显。语文课是教语文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以听说读写为抓手,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语文工具性尤其突显。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上肯定能听到“写法”的指导,无论是第1课时还是第2课时,都有所关注,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目的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2. 问题意识突显。让学生充分地思,充分地说,有专家云:“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3秒,较难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5秒。”有思考的时间才能充分地表达,才有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错误的回答,我往往是一带而过,让别的同学再说说自己的看法,缺少“追问”,也许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这样回答?把学生思考的线索理理,也许就会有精彩生成——多一个追问,多一刻精彩。
由以上的感受,我做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面对新的课标冲击,只是在思考两个问题、关心两个问题:
1. 教什么?
(1)“以学定教”。原本我的教学是以“本”定教,如今该是“以学定教”,从学生的立场来定教:一、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比如我校“基于预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态的研究”,课堂上不会再出现集中识字的模块,而是个别点拨,以听写教学或随文识字;二、孩子发展的需要,比如课标中对低年级的阅读要求是“学习默读”,到中年段是“初步学会默读”,这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定教;三、孩子认知的盲区,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关注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正教孩子不明白的,不懂的内容,精选教学内容。
(2)“年段意识”。关注语文课的年段特征,年段教学目标,要有文本意识,最近听了高年级赵爱珍老师执教的《郑和远航》很是有启发,于是也“依葫芦画瓢”到三年级我班上试了试,还真不行,孩子的年段差异十分明显。我们的教材关注了学生的年段特点,浅显易懂,还是应以识字写字为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再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
2. 怎么教?
由满堂问到专一地问。问要有价值,问题有力量,特级老师刘红老师说:“不要再《千万次的问》。”我们的课不是老师一人问的《独角戏》,更不是王小丫的《开心辞典》。贯串我们课的不一定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话题或是一个活动。比如我在上《美丽的南沙群岛》时就学生的一个话题:“为何周边国家总在争抢我国南沙的领土主权?”以此展开教学,了解南沙是个迷人的地方,南沙特产丰富。
由满堂读到“专心”地读。印象中我是1999年工作的,那时正是由《大纲》向《课程》的过渡时期,倡导“读——悟——读”以读贯串第二课时的教学,听到的课也多以第二课时为主,如今变了,多以第一课时展示教学为主,读入“心”,走近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读出作者或者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讲究专心地读。
由问答式到合作式。新课标提出: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这股风来得猛烈,让我们一线老师火速跟风,但就我试教而言,仍教不得其道。新课标又提出: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合适地选择教学方法,才能高效。
最后,课听了不少,心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第一课时如今该怎么教?教多少?第二课时教什么?
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