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变”与“不变”的理解
金中实小 王雅丽
我们四年级组重点研讨了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研讨前,吕校长就课标的变与不变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陈述:无论怎么改,语文素养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用语文的手段教语文的宗旨是不会变的。新课标的改动,不是简单层面上的改变,而是对课标的一种微调,一种优化,将部分陈述方式加以改变,用以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修改目标是为了完善目标,使每一目标能循序渐进的达成,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就是这简短的陈述,让我们对新课标的改动有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对新课标的解读从几个板块介入。
首先是识字与写字的板块,其中: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没变,要求会写的字由2000个减少到1800了,总量没有变,这不是简单意义的减少,说明对学习生字的能力要求没有降低,质量的评定更不会改变。因为语文学习永远姓语,语言文字的积累不会降低要求。在“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前,加了:“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这里,将部首查字法的要求明确提出,其实在这个年段前我们早已经会用部首查字法了,这里又明确提出,意味着将学生的识字能力的评价延长至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识字水平是逐渐提高,能力也更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的要求不是降低是适合。
阅读板块,“初步学会默读”后又加上:“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看似有点多余,我们理解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操作方式的具体指导,默读就是不出声不指读,因为许多老师对默读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默读能力提高受到影响。
在阅读板块,我们找到不少有关情感的关键词:“表达情意”“思想感情”“阅读感受”“体验情感”,都涉及到情感,情感是随着年龄增长,理解水平的提高,认知积累到一定阶段时逐渐完善的,认知越丰富,情感表达越流畅。有老师提到学生做试卷时阅读题错的很多,阅读理解能力极差,在这个阶段,多数学生应该拥有相对丰富的内心时,部分学生仍然痛苦地纠缠在拼音,字词的记忆中,这部分学生一定是记忆水平欠缺的,继而又累积阅读能力不好,总之是语文素养差,当然阅读题做得不好。所以,要提高阅读水平提高阅读量是必须的。虽然部分学生考试成绩差,但不能因此闭塞了他们读书的道路,我们知道与文字接触越多,灵感越多,情感越飞扬,语文成绩也不会差,从经验看,阅读量大的学生,也许记忆水平不好,但理解能力不一定很差。
阅读与习作是能力形成与运用的关系,阅读积累了相对多的情感,习作时就能尽情表达。本学段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也就是要求写感受,有情感因素的。此学段的习作不仅仅表达情感,还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有新鲜感受的词句。
口语交际有一条要求是这样的:“能具体生动的讲故事”,而旧要求是: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具体生动是符合此阶段的学习水平的,学生尚在尝试运用自己积累的新鲜词句,所以就不能够达到交际时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说话时达到流利清晰,具体,最好生动就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各学段板块呈现的要求有内在一致性,我们要深入课标掌握精髓,明确了语文姓语,落实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懂的了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并站在人文的角度,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才能更好驾驭语文课堂,希望无论课标怎么变动,我们的课堂都会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