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凤凰语文论坛新课标专题活动现场,听到陆志平教授解读语文新课标,提出了11组关键词,陆教授幽默风趣的引入,深入浅出的讲解,形成体系的点拨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但由于前期学习不够,听讲座时还是感觉比较吃力,一些如“非连续文本阅读”“默会行动”等概念理解分散了我不少注意力,对陆教授的报告还需慢慢消化。以下只能从一个角度谈一谈感想。
在阐述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时陆教授强调:养成就是重在日积月累,就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千万不能急功近利,这个急不得!
为“急不得”叫好!
一、“语文素养”急不得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陆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对语文长久的、深厚的素质和修养,也即俗话说的“训练有素”。就其内涵来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课程涉及的百科知识),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课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像力),语文情意(思想、情感、道德、品行、个性、人格等)和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欣赏美等)等五个方面。
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了解吸收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学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提高吸取精华、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先要具备的就是一种韧性和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清楚地知道语文教学要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在养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就如教学古诗词,如果仅仅停留在释字解词、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疏通文意、粗浅的赏析等层面以应付考试,那将是对祖国经典文学资源的浪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激发学生来自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学生语文积累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深层次的动机所引发的学习行为才会更持久更高效。少一点功利主义,多一些人文关怀和人生引领,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以提升,学生的心底就会多些人文素养的种子。
二、教育,急不得!
不久前我写的的一篇博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听过一位家长回忆起孩子初三面临中考时的情景说,当时压力特别大,早上起床时枕巾上满是掉的头发,后来严重到洗头的时候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现在不少学生所受的束缚和压力非常大,但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压力其实有限,在一种内外焦灼的情况下,许多孩子处在精神紧绷的状态中,失眠,睡不着觉。
教育不能是急功近利的事,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尊重并真正着眼于人本身的发展,正是教育中“最值得珍视的精神价值”,与越来越多的教育流水线相比,慢教育才是更健康、更深刻而持久的教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