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家语文网
听课随笔:
先说一句题外话,早晨看到一个帖子,说老师教学《雪儿》,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老师拖长了音说:“课文叙述了小作者——”结果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小作者喃喃”。老师总结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解能力、预习等等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倒是不以为然,其实,问题在哪儿呢?恐怕还是在我们老师身上,是谁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的呢?所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教学行为尽量干净。
言归正传,说说这节课。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其实都是写人物的,因此,教学的时候,我想我们的主要着力点应该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研读去把握人物形象。就跟影视剧一样,文章中也有主角和配角,显然,这篇文章中的男一号是刘备,二号当是诸葛亮了,但我们不能忽略这里的配角——张飞。他在文章中的位置甚至比诸葛亮还要重要。怎样看人,其实也很简单: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教学的时候,我们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就可以了。这些你在教学的时候似乎都关注了,但在关注的同时忘记了你的核心任务,而你的教学应该是仅仅围绕核心任务的,否则就会跑偏。而在教学过程中,又要避免为了强调所谓的人物形象,而随意去建立一些对立面。比如在教学时,为了突出刘备尊重人才,你强调“诸葛亮那个时候仅仅是个山野村夫”。这句话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还有一个,经不住推敲:刘备如此大意,连诸葛亮是个什么人都没弄清楚,就冒冒失失地去找他,让他做军师?这么搞,他那点本钱怎么吃得消?你说你自己和学生们已经读过《三国演义》了,我看没有认真读。因为,如果粗读过《三国》,我们应该知道诸葛亮的出山,是水镜先生推荐在前、徐庶推荐在后,民间又有得凤雏、卧龙二者其一可以平天下之说。张飞的性格特征,从一个“嚷”,一个“捆”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张飞为何如此激动?一是兄弟情义,二是反衬刘备的尊重人才。在解读的时候,还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同样,在分析具体的词句的时候,要考虑好虚与实的关系。比如,半里多路就宜虚,体现路程长,你让孩子去研究,半里就是250米,那孩子还感觉到长吗?那怎么办?就得把力气放在“下马”上,为啥?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再如,“半晌”是多久?让孩子查字典,这个不好说的,一段时间是多少,没有说清楚的。孩子说半天,我们也常说半天,但是,这个“半天”不等于12小时的,是一种对时间的感觉,所以,这里不宜查字典。而那个“一个时辰”倒是可以具体下是两个小时,体现时间长。此外,该抓的点固然都抓了,如何整合也是个问题的。
关于学生的背诵,是基于什么?你黑板上给出的词语,真的吗?可不可以先降低要求,让孩子课上复述?
最后,你看你这节课,关注了课题怎么读、关注了自学、关注了人物形象、关注了背诵、关注了比喻句……关注的点实在太多,其实,就应了那句话:“一口吃不成胖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饭要一点点吃,课也要一节节上,学习一节节课来,一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今后上课,教学目标要明确、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