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走进学生心灵的语文
题记:
要产生教育家,必须到课堂里面去寻找,要了解学生,必须到学生的心灵中,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先学后教,然后是以学定教,再次是因材施教,最后达到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孟晓东
自上次南师附小“学带”的展示课评价以来,这是我第二次参与学生眼中的课堂的评价活动。上次活动后,我就有了许多感触。觉得换一个角度,即参照孩子对课堂的评价,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课堂观察,或许对我们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更具意义。
上周一下午,张蓉老师又一次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培训,让大家获益匪浅。她强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起点、状态和收获。而张老师再三强调的,就是立足于生本的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
我们本次的任务是对陈朝玉老师所执教的< <沙漠中的绿洲>>进行课堂观察。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很快就形成了评价方案。我们决定从“学生的疑惑 课堂的起点——学生的经历 课堂的精彩——学生的收获 课堂的延伸”这三个大方面对进行评价。当我们将方案向慧敏校长汇报时,她肯定了我们的方案,并嘱咐我们一定要传达给老师们一些思考。
周三中午,我们赶到游小,首先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前,查静老师已经向我们介绍了这个班级的情况:孩子非常有思想,语文学得很好。果不其然,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的预习很充分。其结果如下:
能弄懂词语意思、会写会用的达到87.5%;
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的达到92%。
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分清楚结构层次;
明白阿联酋人民都能爱护花草;
大部分孩子找到文眼为“精心”。
孩子们更想和老师一起探讨:
1. 培养和培育二词怎样运用?
2. 迪拜是什么样的呢?请老师给我们看一些图片。
3. 为什么叫阿联酋为沙漠中的绿洲呢?为什么阿联酋人民那么精心侍弄植物?
好学生是一种真正的挑战。面对自学能力如此强的学生,明天陈朝玉老师会怎么教呢?
上课伊始,陈老师和孩子们轻松地聊天,然后便问起了孩子们的预习的情况:“你们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你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交流后,陈老师肯定孩子们的提问角度,并告诉孩子,所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于是以学生问题为中心,带领孩子们进一步研读课文。
在整个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在生长拔节。
通过预习,孩子们对字词基本上已经掌握了,那老师应该教什么呢?我们一直在疑惑着,没想到,陈老师扎扎实实地落实起了新课标的精神,每节课指导学生写字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八个字,有六个要求我们会写,都不是很难,要写得漂亮还是有难度的。你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漂亮。有时候,笔画少的字,写得越难。你们希望老师教哪个字?”这些话,对学生是百分之百的尊重,既体现了陈老师的高明的预设,更体现了课堂的自然的生成。
在学习完生字后,陈老师抓住了学生预习中困惑——沙漠中为什么有绿洲,作为主问题来进行课文的教学。陈老师询问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勾画词句、作批注的学习方法熟练吗?当学生表示不熟悉时,老师就出示了一段关键段落,教学生如何进行批注阅读。然后再布置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6自然段,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并要求用上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默读课文—圈画词句—写下感受。
在交流中,陈老师巧妙地给孩子们看了阿联酋的照片,细致地分析了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用培植、培育、培养这三个词语,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高举的小手,看到了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更感受到了陈老师的循循善诱的风格。
有所教有所不教,以学生问题为导向进行课堂探究,正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的体现啊!在孩子们热烈讨论的同时,听课老师也小声交流,赞赏有加。
课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和孩子们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首先对发言参与度进行了调查。
课堂举手的人数比例 |
100% |
最多(十几)次 最少(3-4)次 |
单独发言人数比例 |
60.4% |
最多(7)次 最少(1)次 |
陈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齐读课文至少有4次。 |
并就随机采访了学生:课堂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你还有什么想去了解学习的?
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老师教给了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有的认为收获了一种坚强的精神的感染。有孩子还提出了教学的建议,认为老师应该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多么会学习,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
最后,让我们再来温故一下孩子们眼中的最精彩吧!
例:老师居然在课上教我们写字,很精彩。
老师在上课时很幽默,特别在讲生字时,我觉得让我的字练得更漂亮了。
老师指导我们读书最精彩。
老师的字很漂亮。在讲三个“买”和三个“培”时最精彩。
老师让我们知道阿联酋人民怎样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还讲解了很多词的用法。
老师对问题深入思考,好!
由于跨区借班开课,陈老师没有提前了解学生,但是陈老师能灵活地以学生问题为导向,在课堂上所带给孩子的学习经历,与孩子的学习期待高度相关,是完完全全为孩子们的课堂。课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执教者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思路。陈老师教给了孩子们知识、态度,训练的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探究语文世界的窗户,让课堂成为了启迪学生智慧的地方。或许出于对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共同认知,这节课的教学思路与我们预设的以生为本的课堂观察角度也不谋而合。
以孩子的学习体验为参照,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课堂观察,也许能更直接地激励我们去反思我们的课堂,更有力地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而教。我们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运用生本课堂观察来促进和调整课堂教学设计,让语文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等待着我们的践行……
感谢小组的姐妹们——周绪娟、卢珺、宛蕾、戎容、吴娇、滕莹。并预祝卢珺和宛蕾杏坛杯赛课成功!为语文!为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