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的是学生,审视的是自己
——徐红飞老师《孔子游春》课堂观察点滴思索
这几周的南京市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都有幸前往观摩。在教研员张蓉老师的带领下,这几次前往的身份有些“特殊”——课堂观察员。以往的听课,是本着学习的意图去观摩别人的课,而此次我们不仅在市学代的课堂教学中受到启发,更把目光聚焦到了学习者的身上。昨天,我们观察的是徐红飞老师所执教的《孔子游春》,这观察分析的过程,诚然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其间,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堂。
审视一:我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了吗?
昨天徐老师的课结束后,我们小组的成员立即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泗水的春天很美。”“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有远大志向的教育家,是用一句话启迪学生的人”。“我知道了真君子的品质,我们要做真君子。”“作者故意不在第二自然段写水,是为了给下文论水埋下伏笔。”“孔子游春重点在春,孔子春游重点在游”……学生的收获全部指向了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走进春天,感受春之美。2、走近孔子,领略其智慧。3、驻足表达,体会语用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课的重大缺点之一就是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使之贯穿课的始终。”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标准之一,目标的“达成度”是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宰。
审视二:我教的内容学生真的不会吗?
课前,我们小组成员对学生进行了课后词语的听写,发现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在课前掌握字词,而课堂上,徐老师没有花时间在字词教学上,而是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放在了学生真正不懂之处。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这节课,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水是真君子,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子?”“为什么第二自然段这么美的景色,没有写水?不是山清水秀吗?”“孔子游春和孔子春游有何不同?”……不难发现,令学生印象深刻的话语都是老师所提出的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从未关注的,在学之前没有掌握的。由此可见,若教师触摸不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所教的内容都是学生通过预习或自读已能掌握到的,那么学生就会沦为应答的工具,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需要,渐渐的成为失落的学习者。反之,只有教师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触及到学生学习的盲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得尽兴,并且学有所获。
审视三:我的课堂教学具有个人风格吗?
我们小组对学生进行的调查之三——本节课,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分析结果如下图:

明显,高年级的孩子并不关注老师的外貌、声音等“包装”,而关注自己学习的内容、老师的评价,更在意的是老师的教学风格。独树一帜的教学思路、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高人一筹的教学品质……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非易事,需要不断追寻,不断修炼。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给予了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去伪存真,调整课堂,在观察、研究、分析、反思中成长。
后记: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掏走云飞,花开花谢,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那英《雾里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