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表1)
发言内容
课题 |
发言人数 |
问答
老师提问 |
朗读 |
补充、纠正同学发言 |
表达自己读书感受 |
质疑 |
《天鹅的故事》 |
56人 |
19人 |
11人 |
1人 |
25人 |
0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堂观察记录(表2)
时间
课题 |
一问一答 |
朗读 |
默读、
批注 |
讨论 |
写字 |
背诵、复述等 |
《天鹅的故事》 |
12分36秒 |
6分37秒 |
4分13秒 |
0 |
20秒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赛课堂教学:35分钟
课堂观察记录(表3)
序号 |
教师问题 |
思考时间 |
回答时间 |
举手人数 |
回答人数 |
理答记录 |
1 |
课文主要写了关于天鹅怎样的故事? |
D |
40秒 |
3人 |
2人 |
④⑧ |
2 |
谁能试着这句话凝练成两个词,谁在干什么? |
A |
3秒 |
13人 |
1人 |
③⑥ |
3 |
一起来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
D |
1分17秒 |
15人 |
4人 |
④⑦ |
4 |
还有哪个词让你有不同的感受 |
A |
29秒 |
8人 |
1人 |
④ |
5 |
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天鹅怎样? |
A |
2分28秒 |
15人 |
3人 |
④⑥ |
6 |
日常生活中,人们要金属力气来破冰,而老天鹅却用血肉之躯啊,由此你又看到什么? |
A |
24秒 |
12人 |
2人 |
⑧ |
7 |
小小的省略号让我们看出老天鹅的什么? |
A |
10秒 |
23人 |
2人 |
③⑧ |
8 |
进行多次的撞击,大家想想此时的老天鹅是怎样的呢? |
A |
17秒 |
20人 |
2人 |
③⑦ |
9 |
此时的贝加尔湖已经沾着老天鹅的斑斑血迹,此时的老天鹅已经不是老天鹅了,是什么? |
A |
10秒 |
9人 |
2人 |
④⑥⑦ |
10 |
群鹅破冰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写出自己的感受 |
C |
1分46秒 |
17人 |
4人 |
③⑦⑧ |
11 |
课文中不止一次的写了“克鲁克哩……”,能找到吗?分别都是什么意思呢? |
A |
1分21秒 |
18人 |
2人 |
③⑦ |
12 |
这篇故事仅仅是写天鹅的故事吗?快速看最后一个小节,看看究竟还写谁的故事? |
A |
28秒 |
10人 |
5人 |
④⑥⑦ |
13 |
通过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
A |
1分02秒 |
22人 |
4人 |
④⑦ |
14 |
|
|
|
|
|
|
15 |
|
|
|
|
|
|
思考时间: A 30秒以内、B 30-60秒,C 1-2分钟 D 2分钟-5分钟 E 5分钟以上。
理答方式:①没有响应 ②简单否定③简单肯定④鼓励赞扬⑤自己代答⑥重复答案⑦诱导思考(追问——使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转问——另辟蹊径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问——无疑而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 )⑧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课堂观察记录(表4)
序号 |
问题指向 |
思维挑战度(选择)高、中、低 |
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选择)高、中、低 |
问题的来源
(教师or学生) |
1 |
1 |
中 |
中 |
教师 |
2 |
3 |
中 |
中 |
教师 |
3 |
4 |
中 |
高 |
教师 |
4 |
4 |
中 |
高 |
教师 |
5 |
2 |
低 |
中 |
教师 |
6 |
2 |
中 |
中 |
教师 |
7 |
2 |
低 |
中 |
教师 |
8 |
1 |
低 |
中 |
教师 |
9 |
1 |
中 |
高 |
教师 |
10 |
3 |
高 |
高 |
教师 |
11 |
1、2 |
中 |
高 |
教师 |
12 |
4 |
高 |
高 |
教师 |
13 |
4、6 |
中 |
高 |
教师 |
14 |
|
|
|
|
15 |
|
|
|
|
16 |
|
|
|
|
17 |
|
|
|
|
问题指向指:
1.提取信息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4.对文本观点、语言的评价5、字词识记、6、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