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表1)
发言内容
课题 |
发言人数 |
问答
老师提问 |
朗读 |
补充、纠正同学发言 |
表达自己读书感受 |
质疑 |
《黄鹤楼送别》山东 任敬 |
43 |
49 |
29 |
14 |
26 |
|
课堂观察记录(表2)
时间
课题 |
一问一答 |
朗读 |
默读、
批注 |
讨论 |
写字 |
背诵、复述等 |
《黄鹤楼送别》山东 任敬 |
16分58秒 |
8分50秒 |
2分17秒 |
|
60秒 |
|
大赛课堂教学:35分钟
课堂观察记录(表3)
序号 |
教师问题 |
思考时间 |
回答时间 |
举手人数 |
回答人数 |
理答记录 |
1 |
熟读了课文,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
A |
26秒 |
|
1 |
④ |
2 |
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黄鹤楼送别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
A |
52秒 |
|
1 |
④⑦ |
3 |
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其中的一个词语那就是? |
A |
3秒 |
|
1 |
③⑥ |
4 |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谁来说一说? |
A |
5秒 |
4 |
1 |
③ |
5 |
这一段写了什么? |
A |
10秒 |
5 |
1 |
④ |
6 |
这个自然段写的是?谁来说一说? |
A |
10秒 |
8 |
1 |
④⑥⑦ |
7 |
除了以深情的话语送别,李白还以什么为孟浩然送别? |
A |
5秒 |
1 |
1 |
③⑥ |
8 |
这一段写的是? |
A |
20秒 |
|
1 |
③ |
9 |
这一段写了什么? |
A |
8秒 |
|
1 |
④ |
10 |
李白都是在用情字为孟浩然送行,这是什么情? |
A |
17秒 |
|
2 |
③⑥ |
11 |
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圈画做批注 |
D |
1分10秒 |
7 |
2 |
① |
12 |
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的时候为何却要把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
A |
2分 |
8 |
4 |
④⑥⑦⑧ |
13 |
两位诗人可以去藏,它藏住了吗? |
A |
15秒 |
|
1 |
③⑦⑧ |
14 |
你读懂了李白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 |
A |
7秒 |
6 |
1 |
⑧ |
15 |
如此令他静养的孟浩然就要离他而去了,他的心中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
A |
3秒 |
|
1 |
③ |
16 |
什么是永世不绝? |
A |
14秒 |
|
1 |
③ |
17 |
这里孟浩然引用了王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你读懂了吗? |
A |
36秒 |
2 |
2 |
④⑦⑧ |
18 |
读完这两段话之后我再问,这依依惜别之情它藏住了吗? |
A |
50秒 |
3 |
2 |
③⑦⑧ |
19 |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也在长江边不断的升腾? |
A |
1分39秒 |
2 |
3 |
③④⑥⑦ |
20 |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他凝视的是什么? |
A |
10秒 |
2 |
1 |
③⑦ |
21 |
百舸争流的江边为什么在李白的笔下却剩下了孤帆呢? |
A |
16秒 |
2 |
1 |
④ |
22 |
孤帆尽了,消失了,可是却有另外一样东西在李白的心中流淌,是什么? |
A |
6秒 |
3 |
1 |
③⑥⑦⑧ |
思考时间: A 30秒以内、B 30-60秒,C 1-2分钟 D 2分钟-5分钟 E 5分钟以上。
理答方式:①没有响应 ②简单否定③简单肯定④鼓励赞扬⑤自己代答⑥重复答案⑦诱导思考(追问——使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转问——另辟蹊径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问——无疑而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 )⑧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课堂观察记录(表4)
序号 |
问题指向 |
思维挑战度(选择)高、中、低 |
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选择)高、中、低 |
问题的来源
(教师or学生) |
1 |
5 |
低 |
高 |
教师 |
2 |
3 |
高 |
高 |
教师 |
3 |
3 |
中 |
高 |
教师 |
4 |
3 |
中 |
中 |
教师 |
5 |
3 |
中 |
中 |
教师 |
6 |
3 |
高 |
高 |
教师 |
7 |
2 |
高 |
高 |
教师 |
8 |
3 |
中 |
中 |
教师 |
9 |
3 |
中 |
中 |
教师 |
10 |
3 |
中 |
高 |
教师 |
11 |
4 |
高 |
高 |
教师 |
12 |
4 |
高 |
高 |
教师 |
13 |
4 |
中 |
高 |
教师 |
14 |
1 |
中 |
高 |
教师 |
15 |
2 |
中 |
高 |
教师 |
16 |
6 |
低 |
中 |
教师 |
17 |
4 |
高 |
高 |
教师 |
18 |
4 |
高 |
高 |
教师 |
19 |
4 |
高 |
高 |
教师 |
20 |
2 |
高 |
高 |
教师 |
21 |
2 |
高 |
高 |
教师 |
22 |
2 |
高 |
高 |
教师 |
问题指向指:
1.提取信息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4.对文本观点、语言的评价5、字词识记、6、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