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科教研

教育故事:阳光、玻璃和影子(鹤琴 姜佳佳)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8-05-03

 

在大部分的幼儿园中,教室的墙面会展示很多孩子的作品或者主题墙,而我们班没有墙,只有一大片的落地玻璃。

 

l  于是,故事就从玻璃开始了……

中班的第一个主题“我上中班了”,孩子们画了好朋友的画像,老师和孩子选择了熙熙画出来的“朵朵”,放大到了玻璃门上。班上的孩子们时常跑过去摸一摸,对着玻璃上的“朵朵”笑一笑。

场景一:928日连绵的阴雨天之后太阳出来了。餐前准备环节,熙熙跑到我身边说:“老师,地上有一个娃娃!”哦,真的吗?很多小朋友围到玻璃门边上,真的有一个娃娃在地上。熙熙问:“哪来的小娃娃?”可爱说:“我猜想是玻璃上的这个朵朵!”我说:“你怎么知道是玻璃门上的朵朵呢?”陈淏博很激动地冲到前面来,指着地面和玻璃说:“你看她们是一样,有辫子,裙子,还有裙子上的花,都是一样的!是玻璃上的朵朵的影子!”可爱说:“为什么会有影子呢?”陈淏博说:“我知道,是因为光照进来了!”是这样吗?小朋友们唧唧喳喳地开始讨论起来了。

场景二:陈淏博和可爱的对话引来了班上全部的小朋友,大家都想来挤进来看看地面上的“朵朵”,可是挤着挤着就看不到地面上的“朵朵”了!陈淏博站到大家面前,两只手摆着说:“别进来别进来,进来会把影子踩没有了!”我说:“什么叫踩没有了?”陈淏博边走动边说:“老师你看,我走到影子上面,影子就没有了。”于是有个别围在里面的小朋友开始往后退了。

场景三:我说:“玻璃上是熙熙画的朵朵,我这儿还有粉笔。”没等我说完,小朋友们就争先恐后地说“我来画地上的朵朵”。于是孩子们用我提供的粉红色粉笔画地面上的朵朵,你画胳膊、我画裙子、她画刘海,很快地面上的“朵朵”出来了,小朋友们洗手吃饭了。

场景四:童沁如吃过饭后,跑过来说:“老师,我还想画影子!”我给她提供了绿色的粉笔,这时候的影子已经移动了,但由于第一次绘画时粉红色的粉笔笔迹很轻,童沁如在画(第二个)影子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不一样。

场景五:熙熙和周周也吃完饭了,跑过来用橘黄色的粉笔开始画(第三个)影子。可是两人一边画一边抱怨了:“老师,我看不清楚了!”我说:“为什么看不清楚?”周周说:“熙熙挡到我画的影子了!”我说:“怎么挡到你了?”周周说“她站在门口挡到我了。”熙熙说:“好几个粉笔画的朵朵,我都看不清了!”但她们没有停下来,很认真地继续画,熙熙说:“咦,小人没有长脚,她怎么跑了呢?老师,她会走路吗?要不然怎么跑了呢?”

场景六:吃过饭后班里掀起了画影子的高潮,于是我带着孩子们掀起了语言区的地垫,露出了教室里所有透着阳光的玻璃。孩子们开始相互画影子,有找老师当影子模特的,还有自己摆出漂亮的造型当影子模特的。

场景七:黄子涵画完玻璃上小树叶的影子,忽然拉起了窗帘!拉起!推开!拉起!推开!她说:“玻璃上的树叶也有影子,窗帘一拉就没有了,再一拉就有了!”

场景八:玻璃上正的娃娃,经过阳光照射,影子是倒立的,小朋友在画影子时很不方便。但是他们也没有提出办法,当然老师也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老师在另一边的玻璃门上摆上了一个倒立的小男孩,刚开始会有人说“倒立的男孩会摔倒”,但是很快就有小朋友发现倒立的男孩影子是正的,正立的女孩影子是倒的。

 

l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孩子的哪些发展呢?

v  久违的太阳给教室里送来一个“新朋友”,对于这个新出现的“朵朵”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他们被无限的好奇心、天生拥有的强大的求知欲和发现欲推动着,里三层外三层、一个劲儿地想挤到最里面来一睹究竟,唧唧喳喳地说着很多自己的发现。陈鹤琴先生倡导“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朵朵”的这个影子恰好正是大自然给中一班孩子们送来的最好的教材。孩子们对新事物的问题很多:地上的这个影子娃娃是谁?这个“朵朵”从哪里来?是玻璃上的那个“朵朵”吗?怎么会跑到地上的呢?为什么踩上去地上的“朵朵”就不见了呢?

 

v  在提出了影子娃娃从哪儿来的问题和影子娃娃是玻璃门上的“朵朵”的猜想后,陈淏博、熙熙、可爱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对比,说出了验证猜想正确的理由:辫子、裙子和裙子上的花都是一样的,所以地上的影子就是玻璃上的“朵朵”。熙熙在饭后画第三个影子时,通过仔细观察和对比前两个“朵朵”,发现“影子长脚跑了”,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她会走路吗?”黄子涵多次拉起、推开窗帘,发现玻璃上树叶的影子好像在和窗帘玩游戏,“窗帘一拉就没有了,再一拉就有了”,在一次一次的推、拉窗帘中探索影子和窗帘相互关系。从上面很明显能够看出,孩子在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自主、自发地开始观察、比较新事物的各种特征,辨别发现各事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v  地面上“朵朵”的出现让孩子们逐渐形成了科学、逻辑地探究的意识。在大家对新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首先有人提出问题:地面上的影子娃娃是谁?其次有人提出猜想:是玻璃上的“朵朵”;然后大家一起验证猜想:两个娃娃的外形特征是一样的;最终一起确定答案:地面上的娃娃就是玻璃上的“朵朵”。接着又有人提出问题:影子长脚会跑路吗?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互动中呈现出了非常清晰的科学探究过程,他们逐渐有逻辑、有意识地围绕或针对一个问题和猜想进行动作、言语、思维上的互动。

 

v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已有经验是各不相同的,在地面上的“朵朵”出现时,有些小朋友还只是迷惑于“这儿怎么会有一个娃娃”,而陈淏博却用非常科学的解释告诉大家“这是光照进来形成的”。玻璃上的“朵朵”经过阳光照进来,地面上出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朵朵”,孩子们在与同伴的言语互动中开始慢慢意识到玻璃上的东西投在地面上会有影子,于是有人自己靠到玻璃上和地上的影子玩游戏,有人找了同伴互相画影子,就这样关于影子的最初经验和感知在孩子之间慢慢传递开来。

 

l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

1220日,衣服上的亮片经过阳光投射到了墙上,孩子们进行了新一轮的光影游戏。

l  过了一个寒假,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之间家长带来的一卷彩色滤纸贴到了玻璃上,我也在等待孩子们会有什么新故事。

 

看,自然给孩子最棒的礼物!或许,这就是陈鹤琴先生提倡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的讲述结束了,谢谢大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