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这一天,小朋友来到幼儿园,有的说:“我爸爸给妈妈买了一束花。”有的说:“我妈妈今天不上班。”大家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当说到三八节是妈妈的节日时,小朋友们兴奋极了!而果果则一会看看外面,一会低头抠抠手指,一直眉头紧锁,一言不发。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对妈妈这个话题非常敏感,说到妈妈就闷闷不乐。其实,果果的妈妈在他上幼儿园之前因病去世了。爸爸又成了家,果果一直跟着公公婆婆生活。听到小朋友谈论妈妈,他的情绪非常低落,他在妈妈的话题中是找不到存在感的。婆婆一直是果果的情感寄托,我觉得他的这种情感寄托是渴望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认可的。
因此,为了缓解他紧张的情绪,满足他被认可的需要。我赶快引导小朋友思考:“三八节只是妈妈的节日吗?还有谁要过三八节呢?”很快,小朋友们想到了阿姨、奶奶、婆婆。当说到婆婆时,果果的神情放松下来,还主动举手分享了自己和婆婆的故事。我肯定了果果的分享,并看到他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
午饭后,小朋友们坐在一起拍手唱儿歌《我的好妈妈》,但果果却落寞得坐着,一直没有跟唱。观察到这一点,我知道他又陷入了忧伤。于是我对小朋友们说:“上午我们说了,三八节还是阿姨、奶奶、婆婆的节日。我们把妈妈换成阿姨、奶奶、婆婆来唱一唱这首歌吧。”在我的带动下,小朋友们唱起了“我的好阿姨、我的好奶奶”。当唱到“我的好婆婆”时,果果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脸,并且跟着拍手唱了起来。
下午,老师带小朋友们制作三八节心意卡。坐在果果对面的孩子兴奋地说:“我要送给妈妈”。旁边又一个孩子说:“我也要送给妈妈”。听到这儿,果果慢悠悠地小声嘀咕了句:“我是送给婆婆的。”孩子们之间几句简单的话语,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情感寄托,也表现出果果的礼物是多么需要被认同。为了坚定果果的信念,增强他的信心,我对果果说:“你对婆婆很用心,婆婆一定非常喜欢你做的礼物。”果果看看我,坚定地说:“恩”。放学后,果果带着心意卡,开开心心地跟着公公回家了。
因为我们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所以最终我没有大张旗鼓地搞三八节活动。也许我的做法不够适宜,考虑不够周到,但我觉得,绝对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情感需要。果果没有妈妈的关怀,那么作为老师,我需要给他更多的关注,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被认可和需要的。同时,我也希望爸爸的介入能多给他一些温暖。
因为在一段时间里,我发现果果的记录本上,爸爸和宝宝的故事情节频繁出现。其中有一幅让我至今难忘。果果是这样解读的:小紫花爸爸带着妹妹一起去玩,它们走到河边,看到小草。小草说:“我妈妈没有了。”小紫花爸爸从后面变出一个小草妈妈,它们举行了婚礼。


虽然家里人跟果果说妈妈只是出国了,但是从这段解读中我能感受到果果对妈妈的去处产生了一定的疑惑。这些想象的画面隐含了果果对爸爸妈妈在一起快乐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果果强烈的心理诉求。这幅画同时也带给我一段时间的心理触动。最终,我还是决定向他的爸爸分享这些画面,并且希望爸爸能够多多关注果果的心理。
过了一个周末,果果开心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爸爸带我去吃了麦当劳!”那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看到了在情感上得到满足的孩子是多么的快乐!

作为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能做的有限。我不知道明年的三八节我们该怎么度过。但希望有了我的努力,果果能够多得到一些情感上的关怀,心里多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