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学科教研

小班数学《有趣的图形宝宝》

来源:鹤琴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8-11-22

教学活动名称及领域

数学《有趣的图形宝宝》

执教者

香山路幼儿园

毛经纬

 

1、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外形特征,并用语言进行简单描述。

2、能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图案的干扰、正确辨认并将图形分类。

3、体验在生活中寻找图形的乐趣。

     

一、开始部分

1、提问导入,唤起幼儿前期经验,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在我们的生活里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宝宝,你们知道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二、基本部分

1、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外形特征,简单进行描述。

1)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圆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封口的)我们一起来摸一摸。

2)师:这是什么图形呢?(三角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三个角、三条边)我们一起来摸一摸。

3)师:这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四个角、四条边、两条边长、两条边短)我们一起来摸一摸。

2、在教室里找一找图形宝宝,将图形宝宝送回图形妈妈的家。(1)在教室里找到图形宝宝,将它送回家。边送边说:“××宝宝回家啦!”

2)将图形宝宝分别从纸盒里倒出来,初步排除图形大小、颜色、图案的干扰、正确辨认并将图形分类。

3、观察图片,找出生活中的图形宝宝。

三、结束部分

1、找一找小朋友身上还有哪些图形宝宝,在回家的路上和家里找一找还有哪些图形宝宝,与爸爸妈妈们分享。

 

 

 

 

,

 

 

 

这是一节小班的数学活动,从开始的设计到活动的呈现前后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设计活动前我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有了初步的认知。数学活动应紧密与生活相关联,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我选用了生活里较为常见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在活动的组织策略上我采用了集体游戏的方式,用情境化、游戏化的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唤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前几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一一呈现出来。首先,语言不够简洁,时间没有把控好。其次,没有给予幼儿充分思考与表达的空间,教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第三,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并没有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这些问题为后期的改进做了很好的铺垫,让我去思考如何精简自己的语言,用亲身示范的方式为幼儿呈现活动的要求,多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和行为,及时地做出反馈。在一次次的改进中,让我受益匪浅。

在观摩完我的活动后,大家进行了研讨,集思广益,将零碎的经验进行了整合,又让我有了很多的启发。以下就是我对于这节活动的收获与感悟:

1、小班的数学活动要有预设的情境,情境要贯穿始终。以图形宝宝来做客→摸图形宝宝,哄图形宝宝睡觉→图形宝宝找家→图形宝宝捉迷藏→生活中的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回家的情境,将活动的每个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在玩游戏地过程中提升着幼儿对于形状的经验。幼儿对于参与情境性的活动兴趣很浓厚,抓住幼儿的兴趣需求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2、在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反应,静待花开。在出示长方形的时候,有部分幼儿说是正方形,我并没直接给予幼儿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找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与短边,在总结的时候幼儿改变了原先的认知结构,说出了有四个角、四条边、两条长边、两条短边的图形是长方形。

3、将数学操作与语言表达相融合。小班幼儿的思维是直接行动思维,只有通过摸一摸、说一说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操作活动。摸图形的时候,幼儿边摸边说:“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在送图形宝宝回家的时候,幼儿说:“三角形妈妈,我把你的三角形宝宝送回家啦。”在手与嘴巴的双重作用下,加深了幼儿对于图形的理解,巩固了幼儿的经验。

4、把握教育契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在验证的环节,长方形妈妈的家里藏着一个正方形宝宝,这个不在我预设的范围内。有的幼儿说这不是长方形妈妈的宝宝,这个小契机让幼儿拓展了经验,我们一起送正方形宝宝回了自己的家。这个经验可以作为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为后期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5、数学活动应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导入部分唤起了幼儿对于生活中图形的认知,结尾的部分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图形。让幼儿将活动中习得的新经验与实际事物相关联,更加提升了幼儿对于数学活动的兴趣,也同时增进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在设计、组织、调整、反思的过程中我对于数学活动有了新的认知和新的想法。我会将这些新的经验运用到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不断思考,不断前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