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幼儿先走过宽窄不同的小路,理解宽和窄的概念,然后以“去图书馆做服务生”为情境,引出按宽窄给书架排序、按长短给油画棒排序等问题。 1.幼儿亲自体验宽窄,理解宽和窄的概念 师:刚才你们进来的时候,经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小路呀? 2.引出问题 教师:“图书馆新买了一批书架,工作人员要把这些书架放进书库里,我们也去帮忙好吗?” 出示书架排序卡10张:“这些书架,宽窄一样吗?你会按照它们的宽窄有顺序地排排队吗?想想要怎么放才能一眼看出它们谁宽谁窄呢?” 3.演示规则 出示白磁板:“现在书库里还空空的,一个书架也没有,谁愿意先来排排这几个书架呀?” 请一幼儿在白磁板上尝试排列书架:“大家看看他这样放能不能一眼看出它们谁宽谁窄呢?” 4.介绍相关活动 教师出示油画棒排序卡:“这里还有一些油画棒还没有收拾好,请你帮忙把油画棒有顺序地排排队。” 出示茄子排序卡:“这些茄子有什么不同?请你把这些茄子有顺序地排排队。” 5. 提出操作要求 请幼儿注意保管材料,做完后还原材料再换组。 二、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并做个别指导。 教师巡视各组幼儿的操作,观察幼儿是否理解规则,是应用什么策略来比较材料的宽窄或长短的,排序时操作是否有序。 三、集体交流各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宽窄(或长短)关系的传递性和可逆性,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运用。 1.交流 教师指着一个幼儿的排序材料问大家:“这支绿色的油画棒比哪些油画棒长?比哪些油画棒短?” 2. 运用 请10位幼儿现场按照身高排队,剩下幼儿一起帮忙。排完后进行检验。 师:“最高的是谁?最矮的是谁?XXX是最矮的,那他比小班的弟弟妹妹也矮吗?” 师总结:“原来高和矮是要通过比较才能判断出来的,不是一直不变的。” | 本活动采用的是跑组操作的形式,设置了4组游戏材料,其中2组为书架宽窄排序(10个),1组为油画棒长短排序(10个),1组为茄子粗细排序(8个),其中茄子粗细排序是宽窄的变式,数量之所以提供8个是为了满足能力较低孩子的需要,体现层次性,另外,还准备了几个规定起点的排序板作为备用。 试教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普遍对于“宽”和“窄”的概念不太理解,他们更习惯使用“大”和“小” 来形容物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导入环节,我用积木搭建了一条由宽到窄的小路,请幼儿入场时走过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宽”和“窄”,还请大家一起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宽”和“窄”的不同。经过导入环节的重点讨论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宽”和“窄”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也说明此策略是有效的。 在介绍游戏规则时,我重点关注到如何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将以前一贯横着排序的方式从脑海中去除,变为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因此在幼儿介绍排序方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到:只有竖着排才能更清楚地比较出宽和窄。同时,也支持幼儿多元化的排序方法,如:对齐一条边排、像蛋糕一样向上叠等。 本活动中,理解物体宽窄(或长短)关系的传递性和可逆性是难点,对于这两个理解起来较为抽象的性质,我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评价环节进行讲解。通过询问幼儿“某支油画棒比哪些长?比哪些短”,引导他们关注到长度的传递性;在最后的排队环节中,我询问幼儿“最高的是谁?最矮的是谁?最矮的和小班弟弟妹妹相比呢?”,引导幼儿理解物体高矮关系的可逆性。尽管幼儿无法用言语表达出“传递性”、“可逆性”这样的词汇,但是将问题分解一下,他们是能够理解的。此外,按照身高来排队也体现了排序在生活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