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实验类活动”—《泡泡都是圆的吗?》设计与评析
执教者 欧南 (南京市香山路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任何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并且泡泡器是封闭的、空心的。
2、在猜想验证、观察比较、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游戏中仔细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大胆讲述。
3、感受运用生活中材料吹泡泡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圆形的材料人手一份(薯片盖、未封闭的积木、圆形雪花片)
(2)各种形状玩具人手一份(三角、正方、爱心、五角星)
(3)小组操作材料两人一份(吸管、毛根、签字笔、燕尾夹、小夹子)
(4)夹板、勾线笔、书袋各16个。
(5)小组调查表每人一份、集体记录表两份、大黑板
(6)小碗泡泡水人手一份、抹布16条
(7)投影仪一台
2、经验准备:
(1)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2)有观察记录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封闭与未封闭,空心与实心物品吹泡泡的不同。
1、探索封闭与未封闭物品的不同
师:老师这儿有几种生活中的物品,你们猜一猜哪种物品能吹出泡泡?
师:请你把每一样物品都试一遍,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吹泡泡的时候注意嘴巴和物品之间有一段距离,避免泡泡水粘在嘴巴上。吹完之后请你用小毛巾擦擦手,全部实验完后将材料放回小碗中。
2、表述自己的发现并用图形进行记录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你觉得这三样物品可以用什么图形进行表示?
教师总结:想要吹出泡泡,泡泡器必须都是封闭的并且是空心的。
二、猜测验证各种形状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
1、猜想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
师:你们刚才用的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师:其他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一张集体记录单,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形状?我们一起来猜猜看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
2、实验各种形状的泡泡器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请小朋友轻轻走到桌子面前把每一种形状都试一试,一会儿回来告诉我你的发现。
3、集体记录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师:你用的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的?这些形状为什么能吹出泡泡?
教师总结:原来任何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并且他们都是封闭的空心的(讲述的同时记录在集体表格)
三、探索生活中各种物品吹泡泡的方法并阐述自己的发现
1、出示生活中的各种物品
师:老师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你们看看都有些什么?
师:请你来猜猜哪个能吹?哪个不能吹?为什么?
2、记录自己的猜测并验证
师:小朋友这里也有一份跟老师一样的记录单。问号一栏需要你们猜测这些物品能否吹出泡泡,能就打√,不能打×。小手这一栏是你们一起试验后再次进行记录看看到底能否吹泡泡。如果你开始猜的不能吹,后来发现能吹了,请你把它变成什么样子吹的画下来。
师:先请小朋友从你身后的书袋拿出你的记录表在问号处进行你的猜测。猜测好后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去试一试吧。
3、小组总结阐述本组的试验结果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实验结果?
教师总结:原来毛根可以变形,变成封闭的并且是空心的,这样就可以吹出泡泡了。我们平时写字的笔看似不能吹,只要把他拆下来,里面的很多零件也是封闭的并且是空心的也是能吹出泡泡的。
四、课后延伸与吹泡泡游戏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可以用来吹泡泡,有的看似吹不起来,但是只要我们小朋友动动脑筋进行一些改变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回到班里或者家里大家还可以再去找一找、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能不能动动脑筋让他们吹出泡泡。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泡泡器跟着老师一起出去玩泡泡吧。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猜想——验证式”的设计。吹泡泡是幼儿平时生活中常见又特别喜欢的一项游戏活动。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用圆形泡泡器吹泡泡的经验,但是孩子们的经验仅限于圆形,其他形状的泡泡器没有接触过,也不知道什么样的泡泡器能吹出泡泡。结合孩子们现有的经验,教师就从“什么样的泡泡器能吹出泡泡入手”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并总结泡泡器是封闭的空心的。接着在从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入手,引导孩子们通过实验记录发现任何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我们的最后一个环节以回归生活为目的,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原来身边的很多物品也是可以用来吹泡泡的,只要满足泡泡器是封闭的空心的即可。在反复的实验中孩子们观察、交流、记录、总结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新发现,并且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不是教师给与的,而是幼儿自己探索获得的。本次活动也符合了幼儿园新课改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