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

《心中的110》评课 晓庄一实小 陈蕾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1-11-14

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课堂的精彩.doc

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课堂的精彩

 

晓庄一实小  陈蕾

 

    11月8日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小学部听了濮春兰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一课。课堂教学由三大板块构成,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品德课程生活化、活动化的特点。教学活动的安排体现了老师的智慧,教学的生成则激发了学生的智慧,课堂的精彩自然流露。我感觉,这堂课有以下两点特色:

“在场”因素与“不在场”因素的互动

    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现实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领会的东西都是“在场”因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有一段距离的,如: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等东西是“不在场”因素,但它并不是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我们应注意“在场”与“不在场”因素的互动。对理论知识、社会国家要求等“不在场”的内容,从学生“在场”的体验出发,实现教育内容的“软着陆”。这堂课的开场,濮老师以本年级学生为主角拍摄了一段视频,讲述了该学生在校门口遇到陌生人之后的故事。遇到陌生人这样的事情,本来可能学生只在新闻中或家人的叙述中听到过,但未曾亲身经历,属于“不在场” 因素。濮老师先用视频截图让学生们猜一猜画面中各人物谈话的内容,猜一猜事情的发展,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再播放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宛如在场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固定教材”与“多样生活”的融合

    教材这一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它不可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长”。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它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可能涵盖我们所面对每一班级、每一个别儿童的生活经验。教师所面对的只可能是各具特殊性的具体班级、具体儿童。因此,在教师的心智结构中必须要有对教学对象的实际了解,把“备教材”变为“备儿童”,要做到教材与儿童融合。在濮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中,特意引入了一个案例,即老人摔倒街头无人搀扶的新闻。这个案例近期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看似于本课的内容关联不够紧密,但现代人防卫意识过度,导致人情冷漠的境况愈演愈烈,这节课上老师出示这个案例,旨在提示学生在防范的同时,别忘了付出关爱。老师把多样化的生活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社会上真实的到的两难题更深层次的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生活,让教学更有社会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