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语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1-20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对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的教学,我依旧延续了我校“主动预习、归类积累”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

1、板书“一株柳”:指名学生说说见过的柳树的样子,并交流了各人积累的咏柳的诗句。

2、板书“青海高原”:结合《评价手册》预习导航习题,指名学生简介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初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3、齐读完整的课题,学生质疑。

    二、预习检查。

1、生字词检查。

(1)学生对预习中发现的易错生字进行提醒。

(2)听写8个词语。

(3)多媒体出示正确词语,同桌交换互改并订正。

(4)教师反馈学生出错情况。

2、朗读检查。

(1)同桌互查朗读(挑选认为最难读的段落考一考同桌)

(2)反馈朗读检查情况:指名说说请同桌读了哪段,为什么考察这一段,并对同桌的朗读做出评价。

(3)指名两位同学朗读6、8自然段。

3、词语归类、诗句积累。

(1)找出文中对青海高原环境描写的词语,并理解其中“广袤无垠”、“深邃”、“凝滞”的意思。

(2)出示青海高原环境插图,并交流各人积累的边塞诗。

(3)说说,此时你对青海高原上这一株柳的印象。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结合《评价手册》预习导航中习题,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2、快速浏览全文,用文中一个词概括作者对这一株柳的印象。

3、提炼第二课时主问题:这棵柳树到底神奇在哪儿?

    课堂教学中,我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但奇怪的是,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课后,李树华校长耐心地与我进行了交流,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上的语文味儿太淡了,机械的训练太多了;2.教师的主导过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课堂上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朗读、静思;3.教学中有许多无效的环节,比如对古诗的积累。

    李校长建议我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他们足够时间与文本对话;要多动脑设计新颖、多样、有效的课堂练习来代替单一的预习检查;要注重情趣,语文课就要有语文的味道,要让学生乐学、善学。

    20分钟的交流,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也让我对这半学期来如此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了许多:

    虽然学生已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虽然我的语文教学不再是零起点,但为什么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呢?现在看来,就是因为老师的主导太多,而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得以体现。就本节课而言,学生完全被我的教学设计禁锢着,我一堂课似乎都是在对学生课前的预习进行检查,而学生只是像个木偶,老师说听写,我就听写词语,老师说积累古诗,我就把摘抄的古诗读一读,并没有针对自己在预习时的收获和遇到的困惑进行交流。学生课前的预习,似乎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课堂上的检查,而并非真正主动地阅读课文。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喜欢的起来呢,也难怪学生没有积极性啊。

    第二,我的40分钟教学里,有多少环节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呢?就本节课看,两次古诗的积累,看上去学生每人都积累了至少四首古诗,可其实他们只是将《唐诗三百首》中的相关古诗抄移在预习本上,再读给老师听,有的同学甚至还有不认识的字呢。试问这种积累又对学生有多大作用呢?积累应该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运用,而我却只是走了个过场。另外,在同桌互查朗读环节上,我耗费的时间也太多了。当同桌检查完毕,我反馈检查情况时,要求学生说说“请同桌读的是哪段?为什么考察这段?他的朗读怎么样?”其实学生也说不出什么来,况且说的再好,对他的朗读并不能起什么实质上的指导作用,还不如把这个时间省下来,给孩子多读几遍来的更有效呢。

    正因为上述种种不足,使得我的语文课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语文课已经没有了语文的味道,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此时的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懊恼和惭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应该在固有模式基础上进行个性发展,而不是深陷其中受到禁锢,更不该是没有思考地生搬硬套。有没有实效、能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我每次备课最该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的半学期,我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2009.11.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