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语文

努力让“语文”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0-01-11

努力让“语文”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听潘文彬特级老师讲座有感

    2009年12月28日,我在南湖一小参加了六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活动最后,潘特给我们做的那场讲座对我触动很大。听完讲座,我反省了自己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发现了许多不足,当然也从讲座中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和今后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

    讲座中,潘特提到了“让语文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的观点。他认为我们现在的课堂上,属于“语文”的东西太少了。他说,对于一篇课文,内容是人人一读就懂的;内涵是部分人能读懂的;而形式是多数人都读不懂的。但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却死死抓住那一读就懂的内容反复讲,对于多数人都读不懂的形式却经常忽略、避而不谈。

    如何才能让语文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呢?潘特指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关注学生,要有“生本”意识。

    (1)研究学生,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盲点又在哪里?

    (2)确定一篇课文要教什么、不教什么。

    (3)要用学生陌生而喜欢的方式教学。

    (4)不要只教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教方法,要培养习惯和能力。

    2.要有“语文”意识。

    (1)关注语言文字、语言的形式。

    (2)关注语言的用词造句。

    (3)关注文章的体裁样式。

    3.要有“教学”意识,由“教”转向“学”,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1)让孩子心灵自由。

    (2)让孩子真正思想起来,要变繁琐的提问为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

    (3)让孩子发展:这堂课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收获什么?

    听完讲座,再来看看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存在这样许多的问题啊。一篇课文拿到手,我们更多的是盲目地思考怎么教,却没有能认真想想该教什么?什么是学生不会的?在研读教材上,我们老师自己也缺少着发现“语文”的眼睛。我们对教材的分析都只停留在内容上,哪还能教孩子读不懂的“形式”呢?课堂教学效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我们老师研读教材能力低、教学目标定不准、教学思想太落后了吧。

    潘特的讲座唤起了我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发现了很多问题。当然,听完讲座,我好像又由茫然变得清醒很多,我知道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把更多时间花在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上,要学会用“语文”的眼睛看教材,要站在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真正让我的语文课堂高效起来,真正让我的学生从中受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