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表1)
发言内容
课题 |
发言人数 |
问答
老师提问 |
朗读 |
补充、纠正同学发言 |
表达自己读书感受 |
质疑 |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 |
55 |
20 |
18 |
5 |
9 |
3 |
课堂观察记录(表2)
时间
课题 |
一问一答 |
朗读 |
默读、
批注 |
讨论 |
写字 |
背诵、复述等 |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 |
12分45秒 |
12分10秒 |
1分36秒 |
|
小练笔1分17秒 |
|
大赛课堂教学:35分钟
课堂观察记录(表3)
序号 |
教师问题 |
思考时间 |
回答时间 |
举手人数 |
回答人数 |
理答记录 |
1 |
读了这两句话产生了什么疑问? |
A |
1分08秒 |
多人 |
3 |
④③⑧ |
2 |
命运给予了他怎么样的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呢? |
B |
1分23秒 |
几人 |
3 |
①⑧⑥⑦ |
3 |
你们知道青海高原怎么干旱呢? |
A |
10秒 |
多人 |
1 |
① |
4 |
青海高原有多冷呢? |
A |
25秒 |
多人 |
2 |
①⑦③ |
5 |
成千上万的植物可能会被雷轰电击又会怎么样呢? |
A |
12秒 |
多人 |
2 |
③⑦ |
6 |
但是只要根还在,就会怎么样啊? |
A |
4秒 |
几人 |
1 |
⑥ |
7 |
哪儿还能看出柳的神奇?不动笔墨不读书,请选择一处写在书上,一会分享感受。 |
C |
1分22秒 |
多人 |
4 |
③⑦④⑧⑥ |
8 |
这柳树叶子的颜色有什么特点呢? |
A |
28秒 |
多人 |
1 |
⑦③ |
9 |
还记得煅、铸的意思吗? |
A |
19秒 |
多人 |
2 |
⑧⑦ |
10 |
从锻铸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
A |
24秒 |
多人 |
2 |
⑦ |
11 |
和死亡做斗争是一天两天吗? |
A |
22秒 |
多人 |
5 |
⑥⑧⑦ |
12 |
撑立一词,又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
A |
26秒 |
多人 |
2 |
③⑧ |
13 |
就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不妨做一个想象:假如这株柳会说话,当……他会说? |
A |
1分45秒 |
多人 |
7 |
③⑥⑦⑧ |
14 |
学习第八小节,对这一节的写作方法,有没有新的问题? |
A |
15秒 |
几人 |
2 |
⑤⑦ |
思考时间: A 30秒以内、B 30-60秒,C 1-2分钟 D 2分钟-5分钟 E 5分钟以上。
理答方式:①没有响应 ②简单否定③简单肯定④鼓励赞扬⑤自己代答⑥重复答案⑦诱导思考(追问——使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转问——另辟蹊径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问——无疑而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 )⑧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课堂观察记录(表4)
序号 |
问题指向 |
思维挑战度(选择)高、中、低 |
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选择)高、中、低 |
问题的来源
(教师or学生) |
1 |
2 |
中 |
中 |
教师 |
2 |
3 |
高 |
高 |
学生 |
3 |
1 |
低 |
中 |
教师 |
4 |
1 |
低 |
中 |
教师 |
5 |
1 |
低 |
低 |
教师 |
6 |
1 |
低 |
中 |
教师 |
7 |
2、3 |
高 |
高 |
学生 |
8 |
1 |
低 |
中 |
教师 |
9 |
1 |
低 |
中 |
教师 |
10 |
2 |
高 |
高 |
教师 |
11 |
1、2 |
低 |
中 |
教师 |
12 |
2 |
高 |
高 |
教师 |
13 |
1、2、3 |
高 |
高 |
教师 |
14 |
3 |
中 |
中 |
教师 |
问题指向指:
1.提取信息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4.对文本观点、语言的评价5、字词识记、6、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