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小学语文

花香醉人,亲情感人

来源: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09-12-22

花香醉人  亲情感人

---《花瓣飘香》教学与反思

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小学  惠茗

 

苏教版小语第六册《花瓣飘香》,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如花瓣飘香,沁人心脾,似冬日暖阳,温暖人间。课文语言朴实,笔触细腻,文姿清雅,情真意切,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我运用以“情”孕“情”、以“情”牵“情”的方法,在“情”与“情”的呼唤中,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深深地植入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教学片段:

一、披文入境,感悟亲情

    (播放月季花盛开的课件。)

师:我家门前的月季花开得真鲜艳!一天清晨,有个小女孩来摘花。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小女孩摘花时的一连串动作。

(学生读后回答:俯在花前、小心的摘、双手捧着、飞快的跑)

师:请同学们再把这些词语放在语境中反复品读,边读边悟小女孩当时的内心感情。

生1:从“俯在花前”、“小心的摘”这两个词语中,我感悟到小女孩生怕把整朵花弄坏的惜花之情。

生2:从“双手捧着”一词中,我感悟到小女孩对花的珍爱之情。

生3:从“飞快的跑”一词中,我感悟到小女孩想快点让妈妈闻到花香,摸摸花瓣的急切之情。

生4:小女孩手里捧的不仅是一片花瓣,而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一片浓浓的情......

 二、想象空白,渲染亲情

师:几天后,我又看见小女孩来摘花了,便叫住她,小女孩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面对我的询问:“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她低着头,不好意思的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时,小女孩还会说些什么呢?

生1:我也想摘下一整朵花送给妈妈看,怕您责怪,所以没敢。

生2:我不忍摘下整朵花,是想让更多的人都能观赏到月季花的美丽。

师:当小女孩把花瓣送到妈妈的病榻前时,这又是一幅多么感人的情景啊!面对小女孩的一片孝心,此时此刻,妈妈会有那些表现呢?

生1:妈妈可能会说:“我的乖女儿,你真懂事!”。

生2:妈妈会把小女孩一把楼在怀里,兴奋的说:“你真是妈妈的小棉袄!”。

生3:妈妈可能会望着小女孩,又看了看花瓣,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三、移情体验,升华亲情

  师:课文中写小女孩把摘来的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闻一闻,表现了小女孩体贴、孝顺妈妈的思想感情。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还会为妈妈做哪些事呢?

生1:我会陪伴在妈妈的病床前,和妈妈说说话,聊聊天。

生2:我会讲笑话给妈妈听,逗妈妈开心 。

生3:我会给妈妈捶背、洗脚。

生4:在妈妈生病期间,我会多干家务,拖地板、做饭、洗衣......

四、拓展延伸,感恩亲情

    师: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也应该像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那么与小女孩相比,你对妈妈怎么样呢?先同位交流,然后写下来再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

生1:我平时只知道向妈妈要这要那,不给就耍赖。以后,我要学会体贴妈妈,学会感恩,帮助妈妈做事。

生2:我以前总和妈妈顶嘴、闹别扭,不理解妈妈的辛苦和劳累,好惹妈妈生气。以后,我要听妈妈的话,多关心妈妈。

生3: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头晕目眩,不能起床,我放中午学回家一看,妈妈没做饭,让我吃方便面,我摔摔砸砸,还朝生病的妈妈发火。妈妈并没有责骂我,而是硬撑着下床,给我做好了饭。现在想起来,我真是太不懂事了,太不体贴妈妈了。今天下午放学回家,我要向妈妈道歉,做一个孝顺妈妈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中蕴涵的浓浓亲情,引领学生品读、感悟、想象、体验,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心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境”。教师借助课件,引导学生在读悟中,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小女孩的情感空间,与主人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心灵沟通,生命的对话。在个性化的品读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孩子们真正的感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触摸到小女孩那金子般的心灵,分享了一次次情感熏陶的洗礼。

二、巧妙的利用文本中的艺术空白资源,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艺术的补白和再创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更好的去体验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更好地充实了文本,拓展了文本,升华了文本。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艺术空白,精心设计了一个个想象、再创造的教学环节,并引领学生在想象补白中,不断涵泳于文本的语言文字里,跋涉于体验文本的情感之旅中,窥视小女孩的情感世界,不断的去感受亲情的魅力。孩子的创造性的补白,不但挖掘出潜藏于空白中的一片真情,同时也再现了小女孩人性美的内涵。

三、教学的艺术,也是移情的艺术。在教学中,我还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适时的亲情嫁接,把孩子们的主观情感移入到文本中,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与小女孩产生情感共鸣。随着孩子们对亲情的不断品味,情感的不断积蓄,我紧紧抓住他们动情后的“泄情点”,巧妙的运用换位移情的策略,再次进行亲情熏陶,品味亲情的伟大和无私。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情感世界里,顿感茅塞顿开,百感交集,体验到了内心的澄明和视野的敞亮。文本的字里行间里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和“孝”文化,也悄然无声的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

四、课文结尾写道作者在小女孩行为的感染下,第二天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珠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母亲的阳台上。这一小小的举动,蕴藏着作者对妈妈深深的爱,寄托着对妈妈的缕缕情思,他用自己的行动也给母亲献上了一份孝心。教学中,我再次抓住这一生情点,用小女孩的一颗孝心,去拨动孩子的“亲情”之弦。孩子原汁原味的情感体验,语言朴实,内容真实,情深意切,感人肺腑,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体贴、孝顺母亲的深厚感情。拉近了与母亲的情感距离,亲情之花也随之在孩子的心灵开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