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朱骏 学校: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课文:《清平乐 村居》 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
时间:整堂课约38分钟 记录人:蒋乐萍
课堂观察记录(表1)
发言内容
课题 |
发言次数 |
问答
老师提问 |
朗读 |
补充、纠正同学发言 |
表达自己读书感受 |
质疑 |
《清平乐 村居》 |
60次 |
17次 |
12次 |
6次 |
25次 |
无 |
课堂观察记录(表2)
时间
课题 |
一问一答 |
朗读 |
默读、
批注 |
讨论 |
写字 |
背诵、复述等 |
《清平乐 村居》 |
约20分钟 |
约8分钟 |
约6分钟 |
无 |
约20秒 |
约3分钟 |
大赛课堂教学:35分钟
课堂观察记录(表3)
序号 |
教师问题 |
思考时间 |
回答时间 |
举手人数 |
回答人数 |
理答记录 |
1 |
齐读题目 |
A |
4秒 |
超过20人 |
全班 |
① |
2 |
“乐”应该读什么音? |
A |
15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⑧ |
3 |
本文与我们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
A |
1分20秒 |
超过20人 |
4人 |
⑧ |
4 |
指名读课文 |
A |
39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① |
5 |
评价同学的读书 |
A |
23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③ |
6 |
“翁”指什么?奶奶用什么词代替? |
A |
13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④ |
7 |
还有什么地方读错?“媚”“莲蓬”怎么读? |
A |
7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⑥+⑧ |
8 |
“剥”根据意思,在这里怎么读? |
A |
20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⑥+④ |
9 |
本文怎样注意停顿?指名读 |
A |
58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④+⑦ |
10 |
自由读全文 |
A |
32秒 |
超过20人 |
全班 |
③ |
11 |
齐读全文 |
A |
44秒 |
全班 |
全班 |
④ |
12 |
轻声读课文,想象画面 |
B |
1分40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④+⑧ |
13 |
勾画出给你印象深的字词 |
C |
1分40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④+⑧+⑦ |
14 |
“相媚好”什么意思?画图理解“媚” |
A |
10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③+⑦ |
15 |
白发翁媪在亲密交谈什么?想想他们的动作、神情 |
A |
1分10秒 |
超过20人 |
3人 |
④+⑧ |
16 |
齐读“大儿……鸡笼”这句话 |
A |
10秒 |
超过20人 |
全班 |
① |
17 |
白发翁媪还会想什么? |
A |
48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⑦ |
18 |
读描写小儿子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
A |
24秒 |
超过20人 |
1人 |
⑦ |
19 |
仔细看有关小儿子的图片,小儿子的姿势,有什么想说的? |
A |
2分10秒 |
超过20人 |
7人 |
⑦+⑧ |
20 |
“无赖”是什么意思? |
A |
35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⑦+⑧ |
序号 |
教师问题 |
思考时间 |
回答时间 |
举手人数 |
回答人数 |
理答记录 |
21 |
还有谁喜欢这可爱顽皮的小儿子?为什么? |
A |
50秒 |
超过20人 |
3人 |
⑧ |
22 |
齐读“最喜……莲蓬”这句话 |
A |
20秒 |
超过20人 |
全班 |
① |
23 |
翁媪他们还会在那儿说些什么? |
A |
35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⑦+⑧ |
24 |
指名读“醉里……翁媪”这句话 |
A |
15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④ |
25 |
为什么“醉”?“醉”在什么中? |
A |
25秒 |
超过20人 |
3人 |
⑦+⑧ |
26 |
这幅村居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
A |
45秒 |
超过20人 |
4人 |
⑥ |
27 |
齐读整首词 |
A |
38秒 |
全班 |
全班 |
① |
28 |
假如你来到这村居前,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觉? |
A |
45秒 |
超过20人 |
4人 |
⑥+⑧ |
29 |
辛弃疾生活在战火纷飞的金国,一直没得到朝廷的重用,他看到这温馨的场面会说些什么? |
A |
25秒 |
超过20人 |
2人 |
⑧ |
30 |
配乐齐读整首词 |
A |
25秒 |
全班 |
全班 |
④ |
思考时间: A 30秒以内、B 30-60秒,C 1-2分钟 D 2分钟-5分钟 E 5分钟以上。
理答方式:①没有响应 ②简单否定③简单肯定④鼓励赞扬⑤自己代答⑥重复答案⑦诱导思考(追问——使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转问——另辟蹊径 柳暗花明又一村;反问——无疑而问 一石激起千层浪 )⑧再组织(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答案)
课堂观察记录(表4)
序号 |
问题指向 |
思维挑战度(选择)高、中、低 |
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选择)高、中、低 |
问题的来源
(教师or学生) |
1 |
5、字词识记 |
低 |
低 |
教师 |
2 |
5、字词识记 |
低 |
中 |
教师 |
3 |
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 |
高 |
高 |
教师 |
4 |
6、其它 |
中 |
高 |
教师 |
5 |
4.对文本观点、语言的评价 |
中 |
高 |
教师 |
6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中 |
高 |
教师 |
7 |
5、字词识记 |
中 |
中 |
教师 |
8 |
5、字词识记 |
中 |
中 |
教师 |
9 |
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 |
中 |
中 |
教师 |
10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11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12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 |
高 |
高 |
教师 |
13 |
4.对文本观点、语言的评价 |
高 |
高 |
教师 |
14 |
5、字词识记 |
中 |
中 |
教师 |
15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16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17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18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19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中 |
中 |
教师 |
序号 |
问题指向 |
思维挑战度(选择)高、中、低 |
必要性与有效性分析(选择)高、中、低 |
问题的来源
(教师or学生) |
20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中 |
中 |
教师 |
21 |
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 |
高 |
高 |
教师 |
22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23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24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25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26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27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28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29 |
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 |
高 |
高 |
教师 |
30 |
6、其它 |
低 |
中 |
教师 |
问题指向指:
1.提取信息2.利用信息进行推断(理解)3.信息归纳与整合(整体把握)4.对文本观点、语言的评价5、字词识记、6、其它
阅读大赛课堂观察记录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