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寒流来袭,气温骤降,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却是一派热闹景象,市、区历史教研员、各区中心组老师、市项目组老师们齐聚致远,共同探讨初中历史普适课堂的构建。本次活动为七八年级专场,集中呈现了建邺区在普适课堂构建与评价标准研究上的实践和反思。
首先,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的张心怡老师上了一节八年级上册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整节课从一张图片定位时空背景,通过自主学习按时序梳理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活动,在对典型事件聚焦分析后,学生讨论归纳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样的,通过与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比较,认识到这是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整节课充分运用时间轴和地图,构建起史事的线索,并通过内涵分析,构建起内在的逻辑线索,从而实现了本课目标即“了解井冈山道路是什么,中共是如何走出这条道路的”
接着,致远初中历史教研组长、建邺区第五盟区历史首席教师葛名威老师作了题为《建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的讲座。葛老师围绕“历史发展线索是什么”“历史发展线索在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建构历史线索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实践心得,结合张心怡老师的课例介绍了建构历史线索中可视化等教学原则。
接下来,南师附中新城初中黄山路分校的刘茜老师授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刘老师以古诗《乌衣巷》将学生带入到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通过教材阅读、地图解说,让学生体会到这就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接着呈现政权更迭、北方人口南迁示意图,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最后通过让学生自主绘制和解读“江南地区的开发”示意图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结合刘茜老师的课例,建邺区第三盟区首席教师——南师附中新城初级中学的邵静老师作了题为《“在具体时空下考察历史事物”的教学实践》的讲座。针对 “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丰富的案例主要阐述了时空观念培养的三个梯级目标即辨识不同时空表达方式、运用不同时空表达方式来描述史事、概括说明时空下史事的变迁。
活动的最后,市教研员王兵老师作了点评和总结。王老师指出,三年来区域教研共同在思考普适课堂的建构与评价标准,今天的两节课就是比较好的普适课堂的形式。
首先,普适课堂强调大单元教学视野。历史教学不要拘泥于每课课内的内容,要把历史事件放在更广更远的历史范围内考查。其次,普适课堂建构时历史学习要真正发生。历史学习从低到高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阅读对话、建构想象、探究解释。阅读对话,即学生在课堂的历史学习中要与教科书、课堂生态环境中相关历史信息对话,应该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阅读对话来获取信息,以建构想象,这种想象应该要忠实于历史、忠实于教育的使命。建构想象的难点在于,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而建构想象的路径是教师的提问,应该用细节引入、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才能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想象,从而进行探究解释。第三,也是葛老师讲座中重点提到的“可视化”,特别是良好品质的历史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在普适课堂的建构中的上述三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学生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可视化就是上述三个环节中都应该有学生的表达,而让学生表达的应该是核心内容。
王兵老师希望老师们能够回去后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基础上改进,各区认真思考研究型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应该如何开展,从而将学科教研从服务型引向研究型,提升教研的品质。
纵然寒风凛冽,课堂教研和改革的热情在会场荡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