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中学历史

立足新课标新教材,从教授化走向学习化 ------记建邺区初中历史学科第二盟区研训活动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10-12

20241010日星期四上午,建邺区初中历史学科第二盟区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开展了“立足新课标新教材,从教授化走向学习化”的主题教研活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推动课堂变革,提升教学水平。活动由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历史教研组长朱桂芳老师主持,盟区内三校老师一同参与了听课、研课,建邺区历史教研员吴敏老师给予现场点评和指导。

在本次盟区教研活动中,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周飞老师和南湖二中的丁姗姗老师就《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周飞老师以传统文化为线索,重整教学内容,注重大单元教学意识的落实,在贴近生活的任务探究中引领学生落实新课标要求,达到核心素养的提升。丁姗姗老师设计历史新情境,分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在任务驱动、问题引领中,学生逐步归纳出中华文明的特征,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标。

两位执教老师分别介绍了教学思路和研课历程,分享了他们在备课中对新课标新课本的困惑和逐步深入理解释疑的过程,引起了其他老师的共鸣。金中河西韩丽红老师认为整堂课注重问题引领与思维培养,本课三个板块,一看成就,通过设问梳理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二悟成就,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构建知识框架,论从史出,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论,训练学生思维。三是说感悟。这部分从历史回到现实,让学生畅所欲言,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本课主题升华,培养了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胡加云老师认为周飞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探究的教学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也促进了学生情感共鸣和提升。丁姗姗的小组合作形式,设计巧妙,学生参与性强。金中附初的万雨欣老师观察到,周老师的课以传统文化串联,课堂由古及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现实,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活泼有趣。大胆创新课堂结构,板块之间联系紧密。丁老师的课以活动课的方式展开,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完成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史料充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史料分析能力。南湖二中周存秀老师认为周老师的课从甲骨文引入,以文字串到青铜器,学生活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模块的学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链接,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整体设计立意高。丁老师的设计立足于学生活动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小组活动以任务驱动,关注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建议任务驱动时注意结合学情做好任务分解。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朱桂芳老师指出两节课各有特色,“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即是体现学生从获取知识到历史思维的提升;历史课堂学生要真正的活动,进行真实的思考;关注历史关联,即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连贯,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结构化。在立足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解下,实现教学方式的改进。

建邺区历史教研员吴敏老师从教材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对两节课进行了专业指导。吴老师指出:教学内容应根据新课标新教材进行精选,详略处理。教学过程中落实大单元教学,可以利用单元目录。比如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理清史事基础上,可以进行整个单元的总结;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实现学生能力的真实提升;对于“历史认识”的处理方式中,根据阶段性的史实来进行针对性的小结或探究;探究过程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探究完成得出结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思考和深刻的理解;开展小组合作时,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学习课本内容。

本次历史教研,全员共同聚力,共研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教师们营造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并不断探索、反思的良好互动氛围。老师们在交流中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内容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从教授化走向学习化的转变也有了深刻的体会。以后老师们将继续加强互助互学、互通互鉴,共谋历史教学新样态。(供稿:周飞)

TOP